法制生活网 > 时政要闻>今日要闻 > 正文

斩断伸向学生的电诈“黑手”

来源: 贵州法治报 2023年09月05日

  当前,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的普及率越来越高,青少年“触网”的机会越来越多,针对学生及未成年人实施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不断上升。网络上有关学生的软件鱼龙混杂,过度收集信息成普遍现象,网络游戏、小视频等,对孩子们极具吸引力,都给电信网络诈骗以可乘之机。更有甚者,还将“黑手”伸向儿童电话手表,被骗群体向低龄化蔓延趋势明显。


  随着开学季的到来,电信网络诈骗团伙也开始蠢蠢欲动,针对广大学生和家长的电信网络诈骗出现增多趋势,需要 家长和学生重点提防。


2版封面图.jpg

漫画/李昂


以案释法


  案件回顾


  江西某高校大学生计某在与“小八”商谈后,为其提供四个银行账户用于转账,二人通过“密信”APP(一种加密通信应用)进行沟通及结算报酬。在此期间,计某明知其提供的某银行账户被冻结,仍继续为“小八”提供,还联系其朋友办理新卡提供给“小八”。经查,计某提供的四张银行卡共进账582万余元,其某银行账户涉及电信网络诈骗活动,计某从中获利5000余元。法院以计某犯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判处其有期徒刑十个月,缓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一万元。


  法律依据


  根据《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条之二:“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为其犯罪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器托管、网络存储、通讯传输等技术支持,或者提供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计某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仍然为其提供支付结算等帮助,情节严重,其行为已构成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


媒体评论


  打击电信网络诈骗要治未病


  人民日报: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不仅需要治已病的“末端治理”,也需要治未病的“源头防治”,让人们有充分的知识和信息识破诈骗迷局。换句话说,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既要靠政府部门的重拳出击,也需要网络平台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形成综合施治的合力。


  防止电信网络诈骗要铲除“黑灰产”土壤


  中工网:电信网络诈骗往往形成了环环相扣的犯罪链条,只有开展源头治理、系统治理,才能不断挤压犯罪空间,铲除犯罪土壤。要不断加大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力度,强化预警防范和源头管控,提升优化技术防范手段,加强国际合作,不断铲除“黑灰产”土壤,斩断犯罪链条。公众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做到未知链接不点击、陌生来电不轻信、个人信息不透露、转账汇款多核实,共同筑牢防止电信网络诈骗的“防火墙”。


微信截图_20230810113328.png


综合治理 筑牢反诈“防火墙”

李英锋


  未成年人是网络的原住民。近年来,未成年人触网呈现低龄化趋势,触网人数越来越多,触网时间也越来越长。令人担忧的是,电信网络诈骗已瞄准了未成年人,并呈现出诈骗手段多样化、被骗群体低龄化等犯罪特征。由于防范意识不足,不少未成年人落入诈骗陷阱。


  不法之徒盯上未成年人,向未成年人伸出黑手,甚至为未成年人专门设计网络诈骗话术和连环套路,引诱他们一步一步迈入“陷阱”,扰乱了社会治安秩序,破坏了网络安全环境,侵犯了未成年人和其家庭的财产权益,也给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投下阴影。


  实际上,近年来,媒体已经披露了多起未成年人遭遇新型网络诈骗的案件,而返利骗局、刷单骗局、游戏骗局等是最常见几类骗局。此外,还有利用学生追星设计的骗局、隐藏在儿童手表等未成年人常用的电子产品中的骗局等。未成年人涉世不深,缺乏社会经验,对网络诈骗的警惕意识、甄别意识和防范意识不强。虽然相关骗局简单粗暴,并不高明,但他们很容易“上钩”。一些地方的公安部门针对未成年人遭遇新型网络诈骗的风险和特点,已发出过紧急防骗预警,对于孩子以及他们的家庭,乃至社会,都有很强的警示教育意义。


  未成年人和老年人一样,成了新型电信网络诈骗的“攻击重点”,也成了受骗的高危人群和防骗的薄弱环节。近年来,尽管相关部门持续加大反诈力度,形成了对电信网络诈骗的高压严打态势,但反诈形势依然严峻。2022年,全国公安机关破获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46.4万起;工信部累计拦截诈骗电话21亿次、短信24.2亿条,处置涉案域名网址266万个;中央网信办封堵境外涉诈网址79.9万个、IP地址3.8万个……这些数据说明,电信网络诈骗行为还非常猖獗,反诈工作任重道远。笔者以为,在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中,为未成年人筑牢防网络诈骗“安全墙”应该成为重要一环。


  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应该承担起法定责任,向未成年人提供政府保护、司法保护、社会保护、网络保护、家庭保护、学校保护,教育和帮助未成年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家庭、学校、网信部门、公安部门等应针对新型网络诈骗的套路,通过言传身教、法治课、案例警示等形式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教育,为网络诈骗套路“画像”,分析套路,拆解套路,建立起未成年人防骗的经验防线和心理防线。家长等监护人要关注未成年人的言行,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保管好手机和相关账户信息,不把自己的支付密码随意告知未成年人,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介入。


  很多诈骗未成年人的案件都以相关网络信息为诱饵,大多发生在相关网络社交平台或游戏平台。因此,网络社交平台或游戏平台要进一步健全治理网络诈骗机制,堵住管理漏洞,增强对诈骗语言和套路的敏感意识,强化对网络信息的审核,提升对诈骗信息的甄别率、屏蔽率,发现诈骗嫌疑,向公安等部门及时报告信息。公安、网信等部门则要上下联动,加强部门和地区之间的协调配合,压实治理责任,以行业治理、纵深治理、链条治理和源头治理为重点,推进系统治理,形成齐抓共管、打防结合的态势,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构建起全民反诈防骗新格局,让诈骗分子无处藏身、无处下手,铲除滋生犯罪的土壤,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的发生,给未成年人营造绿色、安全、放心的网络环境和社会环境。



团结协作 共绘反诈“同心圆”

农忬


  电信网络诈骗,大众痛之久矣。电影《孤注一掷》热映,影片中多种多样的诈骗手段、五花八门的陷阱圈套让人触目惊心,将电信网络诈骗之恶演绎得淋漓尽致,也将人们对电信网络诈骗之痛推向“高潮”。然而,比起荧屏里的演绎,现实似乎更残酷——最近多地警方通报显示,儿童电话手表已经被电信网络诈骗团伙盯上,犯罪分子的罪恶黑手正在伸向年幼的孩子。


  其实,电信网络诈骗并非“新物种”,而是“过街鼠”,人人喊打。早在2020年10月10日,国务院就召开打击治理电信新型违法犯罪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在全国启动“断卡”行动,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进行有力打击。2022年12月1日,《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正式实施,其中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买卖、出租、出借电话卡、物联网卡、电信线路、短信端口、银行账户、支付账户、互联网账号等。”随着“断卡”行动的深入推进,以及反诈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大,不仅极大挤压了电信网络犯罪的生存空间,大众的防骗意识也在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犯罪分子也在不断钻研漏洞,甚至不惜剑走偏锋,把主意打到孩子们身上,让人防不胜防。


  对电信网络诈骗,自然是要围追堵截,力求一网打尽。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就算法治再完善、打击力度再加大,想要完全彻底地抹除电信网络诈骗,显然是理想化的,因为根本就不可能存在没有黑暗只有光明的世界。让孩子“断网”,不让碰大人手机,不佩戴电话手表,或解绑银行卡、免密支付,这样“简单粗暴”的招数,显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身处网络时代,如何才能不让儿童电话手表等电子产品成为电信网络诈骗的“帮凶”,不让孩子们成为骗子待宰的“羔羊”?只有未雨绸缪,加强反诈教育,帮助孩子们学会保护自己,才是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最牢固的“防火墙”。


  迫切需要加强反诈教育的,首先是家长。儿童电话手表容易成为网络黑客和不法分子攻击的目标,自然与其本身在安全性能上存在的漏洞有直接关系,但客观而言,电话手表不是“原罪”,除了犯罪分子的丧心病狂外,“其罪”还表现在家长们的监管缺失,没有定期检查手表是否正常运行,相关设置是否被篡改或者损坏,这才给诈骗团伙留下可乘之机。家长们尽快补上“反诈教育课”,主动关注反诈宣传,提高反诈意识和能力,才能及时为孩子普及防电诈常识,教会孩子妥善使用和保管电话手表。


  而孩子们的反诈教育,越早越好。现在的孩子是网络原住民,小小年纪就轻松“玩转”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电子手表更是成为标配,几乎每个孩子都会佩戴。儿童电子手表同时具备电话和手表的功能,既可以拨打、接听电话,编辑简单的短信,还能够对佩戴者的位置实施实时追踪定位,确实便于家长们随时与孩子获取联系并实时掌握他们所处地理位置情况。但是孩子们的防范意识普遍较差,容易落入犯罪分子花言巧语设下的“圈套”,必须及早对其进行反诈教育,提高他们的防诈“免疫力”。从这个角度看,除了家长的言传身教,加强校园反诈骗教育十分必要而紧迫。要通过校园反诈教育,让孩子们了解常见的诈骗套路和特点,掌握防范和应对的方法技巧,认识电信网络诈骗的严重性和危害性,自觉防范、远离电信网络诈骗。


  电诈分子在“孤注一掷”,反诈教育需“团结一心”。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自觉成为“受教者”,也应该自觉成为“施教者”,积极参与反诈宣传教育活动,推动形成人人识诈、全民反诈的社会氛围,共绘反诈“同心圆”。


微信截图_20230810113328.png


律师普法


如何应对电信网络诈骗?

记者 钟明秀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给人们的财产安全和个人隐私带来了巨大威胁。防范电信诈骗案件,最根本的还是要提高群众自身防范意识。为此,记者采访了重庆百君(贵阳)律师事务所律师赵维洪,请他介绍常见的诈骗类型,并为大家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支招。


  记者: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电信网络诈骗手段花样也在不断翻新,令人防不胜防。请您介绍目前高发的电信诈骗有哪些?


  赵维洪:根据公安部不久前公布的数据,常见的电信网络诈骗主要有刷单返利,虚假网络投资理财,虚假网络贷款,冒充电商物流客服,冒充公检法,虚假征信,虚假购物、服务类诈骗,冒充领导、熟人类诈骗,网络游戏产品虚假交易类,婚恋、交友类诈骗等10种诈骗类型,发案占比近80%。其中刷单返利类诈骗发案率最高,占发案的三分之一左右,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造成损失的金额最大,占造成损失金额的三分之一左右。值得注意的是,在校学生更容易受到刷单返利、网络游戏产品虚假交易、冒充老师收缴学费等诈骗,要引起警惕和重视。


  记者:网络时代,诈骗分子无孔不入,遇到电信网络诈骗我们该怎么办?


  赵维洪:遇见诈骗类电话或者信息,要及时记下诈骗犯罪分子的电话号码、电子邮件号址、QQ号、MSN码及银行卡账号等,并记住犯罪分子的口音、语言特征和诈骗的手段经过,及时到公安机关报案,积极配合公安机关开展侦查破案和追缴被骗款等工作。


  如被骗钱款后能准确记住诈骗的银行卡账号,则可以通过拨打“95516”银联中心客服电话的人工服务台,查清该诈骗账号的开户银行和开户地点。


  此外,还应及时通过电话银行冻结止付,即拨打该诈骗账号归属银行的客服电话,根据语音提示输入该诈骗账号,然后重复输错五次密码就能使该诈骗账号冻结止付,时限为24小时。若被骗大额资金的话,在接报案件后的次日凌晨00:00时后再重复上述操作,则可以继续冻结止付24小时。该操作仅限制嫌疑人的电话银行转账功能。比如,涉嫌诈骗的账号归属工商银行,可以拨打“95588”工商银行客服电话进行操作。


  同时,也可以通过网上银行冻结止付,即登录该诈骗账号归属银行的网址,进入“网上银行”界面输入该诈骗账号,然后重复输错五次密码就能使该诈骗账号冻结止付,时限也为24小时。如需继续冻结止付,则可以在次日凌晨00:00时后重复上述操作。该操作仅限制嫌疑人的网上银行转账功能。比如,涉嫌诈骗的账号归属农业银行,则可以登录农业银行的网址进行操作。


  记者:近年来,不少在校学生被蛊惑利用向不法人员提供个人手机卡、银行卡,成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的“工具人”。请您谈谈个人参与电信网络诈骗将会受到哪些惩罚?


  赵维洪:电信诈骗罪的立案标准是3000元以上。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和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与“数额特别巨大”。《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此外,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达到相应数额标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还将酌情从重处罚。一是造成被害人或其近亲属自杀、死亡或者精神失常等严重后果的;二是冒充司法机关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实施诈骗的;三是组织、指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团伙的;四是在境外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的;五是曾因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受过刑事处罚或者二年内曾因电信网络诈骗受过行政处罚的;六是诈骗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在校学生、丧失劳动能力人的财物,或者诈骗重病患者及其亲属财物的;七是诈骗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医疗等款物的;八是以赈灾、募捐等社会公益、慈善名义实施诈骗的;九是利用电话追呼系统等技术手段严重干扰公安机关等部门工作的;十是利用“钓鱼网站”链接、“木马”程序链接、网络渗透等隐蔽技术手段实施诈骗的。



编辑 常玥玥
电信网络;诈骗;未成年人;账号;诈骗犯罪;手表;治理;孩子;骗局;犯罪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