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生活网 > 市域治理 > 正文

德江县安化街道楠木园社区奋力书写脱贫攻坚“后半篇”文章

来源: 2021年08月31日

  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应该如何书写?如何才能确保搬迁群众能够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来自不同地方,拥有不同习俗的老百姓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市域治理?德江县安化街道楠木园社区用实际行动作着回答。


  一户至少一人稳定就业 


  双手将衣服和拉链按住,脚下轻踩踏板,左手轻轻往前一推,一条拉链便整整齐齐的缝制在衣服上。作为工厂里的老员工,陈长芬早就熟练地掌握了这套技术,她手里制作的是给学生们预备的校服冬装。


  “我家就在前面,过一个马路。”陈长芬抬头向左前方示意,那是她的新家,也是新的生活起点。她身后的墙壁上写着“就业一人 脱贫一户”几个大字。


  陈长芬是德江县傩元素针织有限公司的一名员工,也是搬迁到德江县安化街道楠木园社区的一名普通群众,如今她早已结束了过去四处奔波的生活,在家门口有了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楠木园社区位于德江县县城的东北方向,占地面积约350亩,是德江县21个乡镇(街道)生态、水库和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组成的纯移民综合体。


  走近楠木园社区,首先进入人们眼中的是题刻在安置楼上的一排红色大字,上书:“搬入新天地 建设新家园”。的确,对于每一个搬进楠木园社区的老百姓来说,这里曾一片全新的、陌生的天地,但这里终将成为他们的家园。


  楠木园社区成立于2014年,辖安康、居康、乐康和业康4个小区,10个居民小组,建有楼栋30栋。德江县21个乡镇(街道)生态、水库和易地扶贫搬迁群众2929户12888人从德江县的各个乡镇(街道)搬到这里,在这里组建成一个庞大的新社区。虽然是安置社区,但楠木园社区不仅交通便利,同时还有着非常优越的配套。


  在教育方面,楠木园社区方圆1.5公里范围内建有幼儿园6所、覆盖3所小学、2所中学、1所特殊学校。在卫生服务方面,建成了楠木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占地12亩,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投资6000万元(不含设备),编制床位99张,拟招聘执业医师40名,护士80人。此外,5名蹲点医生长期派驻楠木园安置点开展服务,实现了搬迁群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


  稳定的就业不仅能解决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还能让搬迁群众走上致富之路。楠木园社区聚焦搬迁群众就业需求,结合安置点产业、企业用工需求、易地搬迁劳动力接受能力等,集中开展“菜单式”职业技能培训。今年来共开展技能培训八期480人次,发布用工岗位信息2000余个。充分利用4家扶贫车间和2家物业管理公司及自主企业引导搬迁群众就近稳岗就业350多人。利用公益性岗位安置搬迁劳动力就业22人,实施就业援助补贴164人。


  通过努力,楠木园社区3633人实现了稳定就业,实现有劳动力家庭每户最少一人就业。


  提升移民安全感和满意度


  “你要积极配合我们社区的治安管理,今后不能再有盗窃和其他的违法行为。”8月11日,楠木园社区业康小区楼栋长安龙与楼栋负责人安世阳、冯艳强一起,来到户主张某权家中,对其儿子张某飞进行法治宣传教育。此前,张某飞因涉嫌盗窃罪,务川县公安局对其采取取保候审。


  通过法治宣传教育,张某飞承诺遵守法律法规服从社区监督和接受社区教育,并积极配合社区治安管理,保证今后不再盗窃和做其他违法行为。类似于这样的法治宣传教育在楠木园社区已经成为常态工作。


  上万人的新社区,社会治理工作如何推进?


  为了更好地推进社区社会治理工作,楠木园社区建立了庞大的基层组织体系。


  在楠木园社区设立党总支部,小区下设安康、居康、乐康、业康4个党支部、6个党小组,覆盖移民党员89名,把基层组织延伸至小区楼栋。


  从全县21个乡镇(街道)选派了21名干部组成后续服务工作组,明确街道1名科级领导干部驻点专抓,设社区居委会主任1名、副主任1名、采取公益性岗位聘请楼栋长12名,采取1名干部+1名楼栋长+一名党员“1+2”楼栋负责制,推行网格管理制、楼栋任期制,实现社区自治全覆盖。

  此外,楠木园社区还设立了“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分别从德江县总工会、团县委和县妇联选派工作人员驻点工作,与安化街道和社区工作人员联合开展四点半课堂、七彩课堂等志愿服务,实现县乡联动、群团共治。


  为了及时解决矛盾纠纷,楠木园社区设立了法律宣传、法律服务室,分别从德江县司法局、县法院选派工作人员驻点开展工作,每周星期三为固定调解移民群众的矛盾纠纷,实现了纠纷不出社区,矛盾不上交。 


  公安局设立的综治中心调解室、检察院设立的法治扶贫工作联络站、法院设立的法官工作站、司法局设立的人民调解工作站……多方助力,共同推进社区社会治理工作。


  不仅如此,楠木园社区还充分运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天网”“地网”工程全覆盖,明确5名警务人员进驻社区值班执勤。同时,加强社区智能化建设,安装人脸识别智能门禁8个,红外线报警器25个,周界防范系统1套,电子围栏1套,WiFi探针勘察14套,人脸识别卡口5套,高清摄像头62颗,微卡口4套,云车场2套,道闸2套,加强社区治安防控,确保对所有出入人员、车辆等各种治安要素做到来有影、行有踪、去有痕。


  通过一系列务实高效的举措,楠木园社区治安案件、群访非访零发生,移民安全感和满意度得到明显提升。


  移民社区再升级


  移民安置社区建设并非一蹴而就,楠木园社区建设也需要不断优化升级。


  2020年3月,铜仁市印发了《<铜仁市工青妇组织实施"新市民·追梦桥"工程细化方案>的通知》,正式启动铜仁市"新市民·追梦桥"工程,紧扣健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和搭“五桥”建“五家”工作主线,深化党建引领作用,共创居安、业安、身安、心安“四安家园”。

  德江县委立即启动部署工作,按照铜仁市统一部署,组建了“新市民·追梦桥”工程工作专班。


  作为德江县最大的移民安置社区,楠木园社区成为铜仁市市级“新市民·追梦桥”工程示范点,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为扎实推进楠木园社区市级示范点创建,根据省24项指标、市50项指标要求,德江县工程专班下发了《德江县楠木园安置点“新市民·追梦桥”工程市级示范点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责任清单》,对责任内容和完成时限进行了细化,并明确要求各相关牵头责任部门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和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在移民搬迁安置点实施“新市民·追梦桥”工程的重大意义。同时,以“每日一单”“每日一户”工作机制,倒逼楼栋负责人从原来的“等访”变为“下访”,从原来的“走马观花”变为“真访实问”“两走进”活动在楠木园社区落地落实。


  工程专班围绕建立健全社区基层党建、公共服务保障、培训和就业服务、文化服务、社区治理,持续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以“新市民·追梦桥”工程为抓手,整合工青妇残等群团组织的职能和资源,打造联合服务品牌,主动靠前贴心服务好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用真情实意为搬迁群众服务,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倾力为搬迁群众打造全面融入城市生活的良好环境,让搬迁群众真正从身份上、思想上、认同上逐步融入到城市生活,切实推动搬迁群众从“移民”向“新市民”的真正转变。


  如今的楠木园社区配套完善,环境卫生优美,治安环境良好,搬迁群众有事做、有班上,搬迁群众适应了新环境,开启了新生活。

范良丽
编辑 张帆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