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生活网 > 社会民生 > 正文

如何刹住对教师不实的扩大化举报之风?

来源: 贵州法治报 2023年10月20日

  近年来,对师德违规问题“零容忍”已成社会共识,部分家长的监督热情也被点燃。


  然而,媒体上关于师德问题的报道频频出现,其中不乏令人忧心的现象,对老师的相关举报越来越“离谱”——有的老师入职第二天就被家长举报没有经验、带不好班;有的老师一学期就被举报了十几次,理由从“开车上班太招摇”“在小孩儿面前吃外卖”等不一而足,影响到学校日常教学行为和家校关系。那该如何刹住对教师不实的扩大化举报之风,成为了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7ae18ecbdd73db01b49e60f7f610bc54_img_152_76_683_482.png

漫画/李昂


  媒体评论


  《中国教育报》:新时代的校家社关系处理不宜“矫枉过正”。学校主导教育、家长承担主体责任、社会提供支持,全社会协同教育的同时,要尊重教师的专业权威地位。作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教师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其专业权威性毋庸置疑。全社会应该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齐鲁晚报》:学校和家长、教师之间应该建立更为柔性、多元的沟通机制,要给家长正常表达意见提供更多的渠道,不应该把原本正常的情况反馈都贴上举报的标签。对于扩大化举报,整个社会应该拿出更加鲜明的态度,不要让其呈加剧之势。从学校到相关部门,都应给师生和社会传递更为积极的信号:监督是正常的,但不当的恶意中伤、告密举报之风当警惕。


  网友观点


  @树叶子:家长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知情权、评议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有权对学校的日常教学和管理行为进行监督和评议。然而,这种监督应当在合理范围内进行,更应当基于对教育规律的尊重和理解,而非捕风捉影、主观臆断。


  @金钵钵:老师犯错,要按照制度规范予以处罚;若老师无辜,就要对不实举报及时澄清、公开正名,坚决回击恶意歪曲事实的行为,而不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其次,相互支持是前进的基础,家长、学校、老师要各方不缺位、不错位,劲儿往一处使,才能真正实现“育人”的目标。


依法严惩不实举报 保障教师放心教学

江德斌


  举报教师的不当行为,乃是家长和学生的合法监督权利,并引起了主管部门的重视,可采取介入措施调查真相,惩治教师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家长和学生的合法权益。自2018年11月,教育部发布针对高校、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明确表示坚持师德第一标准,对师德违规问题“零容忍”并严肃惩处后,很多违反师德师风的案例被曝光,部分教师体罚学生、学术不端、有偿补课、收受礼金礼品等失德行为经举报而得以处理,涉案教师得到惩处,表明举报维权发挥了应有作用。


  但是,正所谓过犹不及,过度举报也会走向反面,产生不良影响。近年来,滥用举报权、打击报复教师、过度维权、扩大举报甚至诬陷教师的情况频频上演,不仅损害了教师的名誉,干扰正常教学秩序,亦在教育界诱发恐慌情绪,令很多教师心生畏惧,报以谨言慎行的态度,影响到教学质量。


  随着网络信息、社交媒体的普及,举报成本大幅度降低,日益增多的举报信息,增加了主管部门的工作量,而对举报内容真实性的调查,难度也随之加大。据《半月谈》调查,仅在2021年,就有7起幼儿园虐童、性侵等不实举报舆情,但事后多数举报者并未受到法律制裁。面对不实扩大化举报之风愈演愈烈的情况,今年8月31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指出要对教师的不实举报及时澄清,公开正名;对恶意歪曲事实,诽谤诋毁教师的蹭流量行为坚决回击,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


  可见,举报本身是监督维权的有效途径,教育部门对于合法真实举报应予以支持,认真对待每一条举报信息,对于确实存在侵犯学生权益、违反师风师德的教师,应依法依规予以惩治,将极少数“害群之马”踢出去,保持教师队伍的纯洁性。但同时,教育部门和学校也要积极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防止教师受到不实举报、诬陷、肆意评判等伤害。比如建立教师权益维护机制,对举报人做身份核查,对提交的证据予以核实,确保举报内容真实可靠,及时更新调查结果,积极回应公众的关注,让真相公诸于众。


  举报不实扩大化等问题的存在,也表明现行举报监督机制并不完善,存在诸多漏洞,令人有空可钻。因此,教育部门应完善举报机制,细化举报内容的标准,规范举报流程,明确哪些属于教师的不当行为、违反师风师德行为。同时,需要通过各种渠道,普及举报监督常识,对家长和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让其充分了解举报监督机制的意义和规范流程,防止出现不实举报、诬陷、肆意评判等情况。对于滥用举报、造谣诬陷、过度举报等行为,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坚决予以驳斥、澄清,为教师“撑腰”,如果涉嫌造谣、诽谤等不法行为,侵害教师的权益,则应由司法部门据情节的严重程度,依法予以处罚。


  有道是,身正不怕影子歪,教师只要洁身自好,自身不违规违法,就无需害怕不实举报。由此可见,师德师风是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严厉惩治不当行为,树立遵纪守法的典型榜样,努力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和职业操守,使教师能够更好地履行职责,避免不当行为的发生。


  尊师重教是我国的优良传统,家长曾经对教师充满了崇敬和信任,放心将孩子交到教师手里,也不会对学校教育做过多干涉。可见,社会大众对教师和学校的信任,乃是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应想办法重新建立信任关系。因此,教育部门应加强宣传教育,在社会上营造尊师重教氛围,重新点燃大众对教师的信心,学校也应强化家校沟通和交流,通过举办各种宣传、开放活动,拉近民众与教师的距离,提高公众对学校的信任度和支持度,以减少不实举报等情况的发生。


为教育的“燃灯者”点亮“法治明灯”

戴先任


  据媒体报道,近几年随着国家加大对教师行业的监管力度,不实的扩大化举报也随之出现。比如有老师因为晚三个小时回复家长信息或者作业布置得“太少”而被举报;因为穿了裙子,被学生妈妈投诉“穿得妖里妖气,不像正经人”……


  这些对教师的不实扩大化举报,让教师成了舆论攻击对象,破坏了家校信任,破坏了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导致一些教师在管理教学上“不敢管”,变得束手束脚,损害了教师的工作热情,还降低了教师职业的吸引力,甚至让当事教师陷入无尽的麻烦之中,从而影响教师工作,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所以,针对教师的不实扩大化举报,不仅损害、挤压教师的合法权益,最终伤害的还会是整个学生群体和教育事业。


  “扩大化举报”是射向教师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暗箭”。不能因为对教师不实扩大化举报的存在,就全盘否定针对教师的监督,相反,还应该加强对教师的监督,但要防范教师监督的“双刃剑效应”。关键监督不能“跑偏”,不能让少数别有用心之人借监督之名诋毁教师或污名化教师群体,成为从背后射向教师的“暗箭”。


  而针对教师的不实扩大化举报频现,一些不实举报能够得逞,与相关的举报制度不够完善有关。恶意举报者违法违规成本太低,以及一些地方的教育部门及学校迫于舆论压力,选择息事宁人的方式,不经意间助长了不实举报者的气焰。


  要防范针对教师的不实举报,需引导社会力量正确监督教师,对于针对教师不实的扩大化举报的行为要依法严厉惩治,才能保护好教师的合法权益。对于故意污名化教师、不实举报教师的造谣者、传谣者,要能依法依规进行惩治。相关部门在涉及教师的举报后,要能核实清楚情况,严格依法依规进行处理,不能冤枉一个好教师,也不能放过一个“坏教师”。要完善相关举报制度,也要能厘清家校边界,家校之间要建立有效的沟通与合作机制,促进家校之间良性互动,构建和谐的家校关系,才能根除针对教师的不实扩大化举报。


  同时,网络平台也要履行好管理责任,加强管控自媒体账号,杜绝涉及教师的不实舆情。另外,要补上学校舆情处置、依法治教的短板,学校管理者要加强媒介素养培训,要提升依法治教能力。家长对于家校协同育人也要有清晰的边界意识,还要增强法治意识,对教师的工作要少一些误解,多一些理解与尊重。


  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推进法治社会与诚信社会建设,要对针对教师的不实扩大化举报零容忍,对指鹿为马、颠倒黑白、造谣生事的诬告者零容忍。教师是教育的“燃灯者”,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要保护好教师的合法权益,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就不能让教师在不实举报、恶意中伤的“陷阱”中泥足深陷。为“蒙冤”的教师澄清正名,对教师不实举报进行合力围堵,为教育的“燃灯者”点亮“法治明灯”,照亮教育发展之路。

李昂 江德斌 戴先任
编辑 杨阳
教师;扩大化;家长;教育部门;举报;尊师重教;学校;违规;监督;不当行为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