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生活网 > 社会民生 > 正文

斩断高校电信诈骗“黑手”

来源: 法制生活报 2023年02月23日

四版 改.png


  想足不出户赚取零花钱,高校学生网络刷单被骗60000多元;想通过APP点赞获取报酬,被骗20000多元;熟人QQ告知因病急需用钱,热心转账被骗3500元……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层出不穷,一些不法分子甚至将罪恶之手伸向在校学生,出现被害人“赚到几十元,被骗几万元”的情况。新一轮“开学经济”升温,电信网络诈骗分子又盯上了这片“热土”,给高校学生带来高额经济损害,为校园安全稳定带来极大风险。


  近日,记者走访了贵安新区大学城及相关公安部门,深入剖析电信网络诈骗常见手段,一斑窥豹,旨在提高大学生风险意识、安全意识,构筑反诈“防火墙”,建设平安校园。


  现象:

    诈骗类型多样套路一个连一个


  2022年3月7日,贵阳人文科技学院学生小吴(化名)到贵安新区公安局报案称,他在玩手机时,被一名陌生网友拉进一个群,在群里看见“抖音点赞有报酬”的消息,于是心动尝试了几次得到了205元的报酬。之后,这名网友便让他下载“秀穆”APP并转账50至100元到对方指定账户,用于购买一款疑似“彩票”的虚拟物品,金额达到500元后就能提现。


  小吴向该指定账户转入900元提现后,他又按照对方指示分两次向指定账户转账3000元和8000元。因担心被骗,小吴告知对方要退钱,对方却说必须做完第三单才能退。随后,小吴又向指定账户转账10000元。做完第三单后,对方称不接着做任务,之前投入的钱都会消失。小吴反应过来自己被骗,于是到贵安新区公安局报案。


  无独有偶,与小吴一样遭受网络刷单诈骗的还有贵州中医药大学学生小琴(化名)。去年3月5日,贵安新区公安局思雅派出所接到小琴报警称,3月3日至5日两天时间内,她通过网络刷单被骗60000多元。


  网络刷单是一个电商衍生词,一般是由卖家提供购买费用,帮指定的网店卖家购买商品提高销量和信用度,并填写虚假好评的行为。


  “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网络刷单是属于违法行为。”贵安新区公安局刑侦支队侦防中心负责人莫亚龙表示,经统计分析2022年电信网络诈骗大学城高校学生立案案件,发现诈骗类型主要分为网络刷单、冒充客户、虚假交易、冒充熟人、贷款诈骗、冒充“公检法”、投资理财、中奖诈骗、网络交友、虚假服务以及其他10余类。


  网络刷单类诈骗由于周期短、引流成功率高,已逐步演变为当前变化最快、变种最多的诈骗类型。其主要犯罪手法为:第一步,前期引流。通过短信、社交软件、短视频平台等渠道发布兼职广告,打着“足不出户、高额佣金”的旗号,招募“刷单客”“点赞员”“推广员”,一旦有受害人“上钩”,便将其拉入“做任务”的聊天群。


  第二步,小额返利。加入聊天群后,诈骗分子会让受害人在群内领取“新手任务”。“任务”主要是提高平台商家、网店的交易量、信誉度,关注相关公众号、账号,为短视频点赞评论刷粉丝等。受害人完成“新手任务”后,诈骗分子会快速返还小额佣金,用以骗取受害人信任。


  第三步,诱导下载刷单APP。在受害人完成前期任务并获利基础上,诈骗分子通常会安排专人在微信群中散布其获得高额佣金的截图,引诱被害人下载虚假刷单APP做“进阶任务”。随后,诈骗分子以“充值越多、抢单越多、返利越多”为诱饵,骗取受害人在刷单APP中垫资充值,实际是将受害人资金转入其提供的银行账户,而受害人的APP账户中显示的金额仅仅是虚拟数字。


  第四步,完成诈骗。当受害人完成任务想要提现时,诈骗分子将设置重重障碍,以“任务未完成”“卡单”“操作异常账户被冻结”等各种借口,拒不支付本金和佣金,甚至诱骗受害人加大投入,进而骗取更多资金。一旦受害人识破骗局,诈骗分子将切断一切联系。


    分析:

    诈骗常换“马甲”学生阅历不足


  当得知被骗后,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会受到剧烈冲击,产生很多负面情绪。贵州理工大学学生小林(化名)坦言,自从被骗之后,他产生了心理阴影,“陌生人或不熟悉的人接触我时,我都觉得对方要骗我。”


  据小林介绍,2022年3月1日,他在学校接到一条高中同学发来的QQ消息,称其朋友临时住院需要钱,因账户取不出现金需要先转账给小林,让小林转钱到指定账户,并传来一张转账截图。


  小林看到转账截图后深信不疑,就分两次共往指定账户转账3500元。后来,高中同学通过微信联系小林称:QQ被盗,不要相信。这时小林才明白自己被骗,“我当时真没想那么多,因为是高中玩得较好的朋友,就帮了。”


  “这是典型的冒充熟人诈骗,在校学生因社会阅历不足难以识别。”莫亚龙说,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不法分子通过盗用他人QQ、微信、微博等聊天软件的个人信息,将自己伪装成受害人的好友,以自己急需用钱、购买商品且自己的银行账户被限额、冻结、丢失等为由对受害人实施诈骗。


  据《贵州法院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审判白皮书(2020-2022)》显示,2020年至2022年审结的案件中,在校学生和待业人员占较大比例;从文化程度看,高学历被害人因恋爱交友、虚假销售、网络贷款被骗人数较多,其中因恋爱交友被骗的被害人主要为在校大学生。


  2022年3月,贵阳人文科技学院学生小明(化名)报警称,他想贷款50000元却被不法分子诱导下载“蚂II蚁”APP,提交认证金被骗31000元。


  记者通过网页及手机应用市场搜索“蚂II蚁”“秀穆”等公安局登记在案的APP,却发现查询不到。


  “不法分子要求受害人下载的APP都是经过特殊处理过的,并不断变换套路披上‘马甲’躲避打击。”莫亚龙介绍,犯罪分子的技术手段从最初的发送短信、拨打电话诈骗开始向互联网领域延伸。具体表现形式上,也从最初的谎称中奖、假冒熟人借钱等低等骗术向恋爱交友、网上购物、办理贷款等方向转移,涉及类型多且更迭快,学生防不胜防。


  “学生一次次往诈骗分子指定账户转账,折射出的是大学生对金钱的潜在需求。”贵州中医药大学保卫工作部部长梁娟认为,犯罪分子主要是利用大学生涉世未深、辨识力低的特点施展诡计骗取财物。


  贵州省心理咨询协会理事、二级心理咨询师吕静艳则认为,电信网络诈骗与心理活动密切相关。被骗前,高校大学生心理不成熟,加之诈骗分子是有备而来,以有心算无心,自然容易被骗。被骗时,大学生“驱利”心理严重,容易迷失方向,降低判断能力和辨别能力。被骗后,因大学生自尊心强,不愿谈及此事,让诈骗分子有了更多生存土壤。例如,冒充“公检法”诈骗话术虚构了被害人“涉案”事件,编造了假警察、假检察官和假法官等多个角色人物和突发剧情,让被害人产生高压、紧张情绪,从而主动进入预定“角色”与虚假情境发生相互交往,自愿将资金转入所谓的“安全账户”。


    整治:

    建立“多位一体”防范机制从源头遏制违法犯罪


  “保护好个人信息,不轻易出示或外借银行卡、身份证等个人证件。”“对陌生人员推销的各项业务要提高警惕,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开启‘来电预警’。”近段时间,贵州各高校相继开学,学校保卫处忙着制作、下发“春节返校安全提示”。


  “贵安新区各派出所每周在辖区开展一次线下反诈宣传活动,2022年累计开展120余次。”莫亚龙说。


  电信网络诈骗作案手法变化快、迷惑性强,严重侵害了民众的财产安全与合法权益。2022年4月28日,贵州省反诈中心联合贵州省通信管理局、贵州省大数据局在中国移动贵州分公司正式启用96110反诈短信预警平台,实现了对贵州省内潜在涉诈受害用户进行短信实时预警。


  该平台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自动分析发现潜在受害用户,并通过96110短信端口第一时间向用户发送预警短信,提示用户可能面临“虚假贷款诈骗”“刷单返利诈骗”“冒充‘公检法’”“杀猪盘”等各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


  据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统计,2020年至2022年,全省法院共审结电信网络诈骗及关联犯罪案件5854件。与2020年相比,2021年审结案件数量增长率高达446%,2022年前十个月审结的案件数量与2021年相比,增长了111。5%。


  2022年12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也明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领导本行政区域内反电信网络诈骗工作,要确定反电信网络诈骗目标任务和工作机制,开展综合治理。公安机关牵头负责反电信网络诈骗工作,金融、电信、网信、市场监管等有关部门依照职责履行监管主体责任,教育行政、市场监管、民政等有关部门和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当结合电信网络诈骗受害群体的分布特征,加强对老年人、青少年等群体的宣传教育,个人应当加强电信网络诈骗防范意识……


  这充分说明,电信网络诈骗涉及面广,防范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应多部门协同配合,建立“多位一体”防范机制,从源头遏制违法犯罪。


  “从日常办案中过程中发现,大学生心思单纯,难以辨别诈骗信息。”贵安新区公安局思雅派出所副所长张小江介绍,大学生在使用网络工具时,尽量不要轻易注册或泄露真实身份信息,万一受骗应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保留好相关资料,协助公安部门破案。


  吕静艳建议,家长应多关注学生在校的生活和思想状况,多跟孩子分析交流网络诈骗手段,帮助孩子提高防范意识;相关直接接触被骗学生的人员应提高心理咨询素养,避免学生遭受二次伤害。


  “贵州中医药大学将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安全教育,实行校警、校地联动,进一步增强广大教职员工生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意识和能力。”梁娟说。


相关链接:


镇远公安跨省打击电信网络诈骗:为受害人挽回2万元损失


  近日,镇远县公安局办理的一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为受害人挽回20000元损失,受害人竖大拇指感谢。


  2022年12月27日,镇远县男子孙某手机收到一条贷款信息,急需用钱的他没有仔细甄别短信链接,就下载了一个“李鬼”版的“微粒贷”APP,填写相关信息贷款50000元。然而,该APP显示贷款成功却不能提现。随后,“客服人员”联系孙某,因他银行卡号填写错误导致账户被冻结,需转账25000元才能解冻。孙某依言转账后不能提现,再次按照对方指示转账25000元后仍不能提现。发觉自己被骗后,孙某立即报警。


  镇远公安在侦查案件中发现,孙某的其中一笔钱25000元转入了江西省赣州市冯某名下的银行卡。经协调赣州市警方,1月31日,镇远公安反诈中心民警到赣州市依法将冯某传唤至镇远县讯问。


  据了解,现年21岁的冯某是一名在校学生,因借钱给女朋友在网上贷款10000多元。为了尽快偿还这笔贷款,冯某就在网上浏览各种赚钱信息,偶然间在“快手”APP上结识一个自称可以带他快速赚钱的“UP主”。


  该“UP主”告知冯某,只要将他的银行卡、手机号和微信号借给他“跑分”,就能分到10%的佣金。冯某很清楚对方这是在洗钱,可对方给出的承诺太诱惑,他的银行卡有100万的交易额度,如果跑满,他就能得到10万的佣金。这不但能还清贷款,还能多赚些钱。


  因“UP主”所在公司位于福建省漳州市,还寄来了车票和住宿费,冯某于是决定铤而走险。


  冯某辗转来到福建省漳州市的荒山上,将自己的银行卡、手机卡和微信号借给对方转账洗钱,账号流水80余万元,其中就有孙某的25000元。冯某想着,没有10万有8万也是好的,还筹划这个钱怎么花,可没想到对方却将其抛弃在荒山离去,再无联系。


  发现被骗后,冯某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和错误,第一时间报警,回家后还到公安机关自首。在镇远公安局配合调查期间,他提出主动赔偿孙某20000元,争取宽大处理。


  目前,镇远公安已上报金融部门,先期对冯某作出惩戒处罚,其5年内暂停该用户的银行账户所有非柜面业务、支付账户业务,银行和支付机构不得为其新开账户,其违法违规行为记录至征信系统。案件还在进一步侦办当中,镇远公安提醒:莫因一时侥幸走上违法犯罪歧途,否则必定难逃法律制裁。


龙冠宇 记者 赵中行
编辑 牟岚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