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生活网 > 区域行业 > 正文

“研学热”如何走向真研学?

来源: 贵州法治报 2023年08月18日

  近年来,教育部先后颁发了《中小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指南(试行)》《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等相关文件。随着研学相关政策的不断发布与市场上供不应求的研学需求,促使了“研学热”的盛行。


  每到暑期,全国各大高校、博物馆、科技馆里,随处可见浩浩荡荡的“研学大军”,那些加入传统文化元素的研学游,更成为当下的热门之选,受到许多家长和孩子的青睐,但也出现了一些良莠不齐、价格虚高、货不对板的问题。那研学活动该秉持怎样的育人指向,让这“行走的课堂”更具适龄性、实践性,让学生真正收获体验与成长,研学市场如何规范等等问题成为了社会大众关注的热点。


  案例再现


  一小学生参加由学校组织的影视城研学旅行活动,该活动由某旅行社组织并接待。在活动过程中,该学生被秋千架砸伤。随后,孩子的父亲将学校和旅行社诉至法院,要求赔偿损失。


  裁判结果


  经法院认定,该小学生在等候区处于无人管理状态,继而发生损害,且旅行社不能证明其履行了告知、警示等义务,存在过错,应对孩子的损害承担赔偿责任。学生到达影视城后,应游览要求,学校的老师与学生分开活动,学生交由旅游服务者管理,学校不参与。因此,学生在此期间发生损害,学校不存在过错。法院最终判决,旅行社赔偿经济损失9.6万余元。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九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的,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但是,能够证明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不承担侵权责任。


  民法典第一千二百条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1b1910438184ff4e871609f9a7e30d57_img_384_113_675_418.png

“研学游”岂能“名不副实”?

廖卫芳


  今年暑假,国内旅游市场呈火热态势。据相关媒体报道,相比往年,今年的“研学游”产品丰富程度明显提升且关注度更高。在某平台上,7月研学旅游搜索热度上涨203%,超过亲子游。“研学游”大热背后,一些乱象也随之出现。有家长花了大价钱给孩子报名,实际体验和广告宣传却有很大出入,直言“研学游,既没研究,也没学到,甚至没游好”。


  众所周知,“研学游”是指以中小学生为主体对象,以集体旅行生活为载体,以提升学生素质为教学目的,依托旅游吸引物等社会资源,进行体验式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教育旅游活动。可以说,通过“研学游”活动,不仅能让学生陶冶情操,开阔视野,而且也能让学生学到课本外的更多实用知识。


  但随着“研学游”热潮的出现,不少乱象也备受家长诟病。研学项目收费高、体验差,比如,有的研学游项目收费动辄数千元,甚至上万元之多;有的随意更改行程且不告知,甚至提前结营;有的只在景点门口停留一会,拍个照就走人;有的“研学游”的带队老师不专业,采取“放羊式”管理,不是任凭孩子在博物馆里自由活动,就是让孩子席地而坐打游戏、刷短视频,一趟研学游下来花费不低,但收获甚微。“研学游”乱象丛生,致使研学游“名不副实”。


  如何让“研学游”名副其实呢?笔者以为,还需“双管齐下”。一方面,亟须完善研学游的标准。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标准就有什么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眼下研学旅行市场监管不到位,从根本上说是缺少标准。因此,有必要制定“研学游”准入标准、资质标准、产品标准、运行标准、内容标准等,让组织机构有“标”可依,对“标”组织,切忌各家各“标”,无序组织。另一方面,亟须抓紧研学旅行全要素体系建设。研学旅行既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又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包括研学基地、研学线路、研学教师、研学课程、研学安全。只有构成研学旅行的完整链条,才能规范“研学游”活动。


  同时,相关监管部门应积极承担起监管的主体责任,一方面要对研学游组织机构进行严把关,把好审核关、资质关、准入关,严防一些无资质的“研学游”组织机构混入其中,坑骗家长和孩子。另一方面要对无良“研学游”组织机构进行严处罚,不妨通过高额罚单、列入“黑名单”、从业禁止等处罚手段,让其既付出“经济代价”,又付出“诚信代价”,更付出“禁业代价”,倒逼其规范经营。


  此外,家长一旦遭遇研学游“名不副实”的情况,既要对组织机构理直气壮地说“不”,又要积极大胆地向有关部门投诉举报,维护自身权益不受侵害。切忌“装哑巴”,自认倒霉,任凭“研学游”坑骗家长和孩子。


  只要完善标准,跟进监管,再辅以家长学会维权,就一定能有效遏制“研学游”乱象,给孩子们营造一个名副其实的“研学游”环境。



研学游拒绝走马观花

斯涵涵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国人自古以来的人生梦想,也是备受推崇的中国传统教育理念。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长的教育理念也不断升级,学生的旅游研学需求随之增长,每年寒暑假都是学生旅游旺季,五花八门的研学旅行急速升温。


  数据显示,2022年研学旅行人数突破600万人次,今年以来的表现更为强劲。学生们在红色旅游中寻访先辈遗迹,在知名学府里流连忘返;博物馆、科技馆里人满为患;非遗文化体验项目一票难求……研学市场日益扩大,充分体现了家长重视教育及我国经济、文化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势头。


  然而,与火爆的研学数据不相称的是糟心的研学体验,比如所谓的研学夏令营是沿用跟团游的路径,只不过加上了华丽的概念包装,价格便虚增几倍,成为各种中介机构大肆牟利的主要渠道之一。再比如“参观名校”,只是与学校大门合影留念;有些研学项目实质是变相的暑期补习班……研学宣传套路满满,产品或流于形式,或货不对板,消费者花费不菲,却走马观花,学生还饱受奔波劳累之苦,难有真正收获,甚至不乏安全之虞。


  早在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近年来,也出台了一系列规定,对研学旅行工作组织领导、经费保障、安全保障、督查评价、宣传引导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但由于市场主体多元、线路长、涉及面广,目前还处于监管不足、缺乏行业标准的状态,导致市场鱼龙混杂,野蛮生长。


  理论联系实际、寓教于乐、培养全面素质人才是现代教育的要义。青少年成长的过程是社会化的过程,体验性兼群体性,两者缺一不可。研学旅行可以有效承载道德养成教育、国情教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等功能,有助于学生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感悟文化魅力,进而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促进消费市场复苏回暖、提振经济也大有裨益。


  简而言之,研学热是件大好事,但要将好事办好还需要冷思考,更要下“真功夫”。需要看到,研学旅行不仅关乎学生、家庭,也关乎学校和相关机构,需要社会多方共同努力。


  首先要强化监管,把好安全关。各地相关部门要与时俱进,加强研学旅行基地建设,探索制定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规程,做到“活动有方案,行前有备案,应急有预案,全程有监管”,着重在交通安全、食品卫生等方面规范研学旅行组织管理,全方位建立安全责任体系,确保安全无虞。还要强化督查督办,弥补监管短板,加强研学从业人员专业管理,严格审核研学游机构的资质,加强研学专业人才培养储备,对研学游产品的线路、主题、内容、收费等予以全面规范,设立行业“黑名单”,大力整治害群之马,为民众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管理规范的研学活动,充分满足研学市场的要求,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其次是把好质量关。各地旅行社及相关研学机构要准确把握研学目标与市场需求,摒弃短视、唯利是图的观念,在遵守法规、确保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不同层次、不同主题的研学游项目,强化管理,提升质量,用多元、优质的研学产品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目标诉求,既让研学游成为文旅市场的消费新蓝海,也帮助学生真正从丰富多彩的研学活动中受益,使研学活动回归教育本义。


  再者要跨过创新关。要让研学旅行真正实现有组织的集体性、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活动宗旨,相关机构、导师要提高“临场专业能力”和教学艺术,家长也要提升自身的教育价值观及知识储备,摒弃攀比、虚荣、跟风盲从的功利思想,谨慎选择正规机构,善于维权,尽力帮助孩子享受到优质的研学活动,走出“钱花很多,收获很少”“游大于学、游而不学”的低层次研学误区,避免落入形形色色的游学陷阱。


  总之,“研学旅行”出发之前,各方都要做足“功课”,理顺研、学、游三者关系,全力将“研学旅行”活动做得精彩有趣,让学生在“旅行”“研学”的热爱和分享状态中,充分激发内在的学习热情,全面发挥研学游“文化育人”的功能。



弃功利强责任让研学回归育人本义

张瑾


  “名校游变校门口打卡”“有的孩子需要打地铺,无法按时吃饭”……近日,一则来自清华、北大等名校学子的爆料引发普遍关注。据相关媒体报道,当事公司雇佣一些清北学子给研学团分享经验,眼见组织方敷衍了事、毫不负责,他们不吐不快,呼吁更多家长提高警惕。


  随着国家教育部、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发文要求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后,研学游不断升温,市场上出现大量研学团。随着研学活动的热度加剧,各种各样的研学主题也风起云涌,但也出现了诸多问题。要让研学回归育人本义,在研究、体验、学习、成长上绝对不能马虎。


  研学要在“研”上摒弃功利。研学体验,不是走马观花旅游,也不是动一次手、听一次讲座,而是组织孩子们参与的主题实践,让孩子有充分探究、调研、寻访的成长过程。研学活动,“研”在整个行程中占比大,才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体验,让研学收获满满。前期,笔者的孩子去茶园开展研学活动,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天时间。但在这一天当中,他学会了采茶、炒茶、制作乌米饭。一个八周岁的孩子,在城市长大的他,没有想到家里给客人泡的茶,原来是从茶园来的,茶农要经过种、养、护、采、制这么多工艺,才能成为茶水中飘香的小叶子。这样的研学活动,除了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还能让孩子有更多新发现。


  做好研学的研究,主题确定后,相关组织部门要精心为孩子们搭建研究的平台。让孩子们在研学中深入研究,哪怕是徒步劳作认识植物的生长奥秘,在果园里撸起袖子耕地翻土,在灶台间灰头土脸生火做饭……这样的研学都会给孩子们留下真知灼见、难忘的印象。


  研学更要在“学”上强化责任。拓宽学生的社会实践,才能有效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思维。前期,一名五年级的小学生乘上了西去的列车,开始了为期5天的研学历程。据孩子回来说,这次研学就像赶场子,大多数时间都在车上,从这个景点赶往另外一个景点。匆匆忙忙,因人太多,再加疲劳,景点讲解员讲的什么都听不清楚。他后来说,在古都想停下来,与历史文化来一次亲密接触,印证现实和自己在历史书上学到的是否一致?可惜身不由己,他只能随大流匆忙打卡各景点。


  研学中,孩子想学的愿望得不到满足,这种局面该如何破解?组织单位不能只看到研学活动带来的巨大利益,在高利润的回报中丢弃了责任,将此当成一种商业手段,无法满足孩子们想学的愿望,这样的研学活动无疑是失败的!让孩子们在研学中快乐地学,研学活动内容安排千万不能随意,尤其是要科学严谨设计研学路线,“只旅行不研学”终究会让孩子和家长失望,也难以打响研学品牌。


  三方合力助研和学齐头并进。不能随大流,也无需抢“流量”。比如,最近广东一名学生家长曝光学校组织的研学活动,5天收费近6000元,而给孩子们研学的项目就是关注盲人群体,采访盲人,体验盲人如何坐地铁。最后,研学非但没有让孩子深层次体验学习,还因为几十个孩子围着一名盲人,遭到了盲人的投诉。所谓的游学给盲人增添了麻烦。要提升研学质量,让孩子从研学活动中有研究、有学习、更有收获,研学活动的设计一定要科学合理。要对研学活动的组织者开展培训,对质量良莠不齐的研学组织严格督促。如此,研学才不会成为一个盈利的“筐”,什么都往里面装,让研学活动无法更好地发挥作用。


  研学活动本意是为了丰富孩子的知识,开阔视野,帮助他们更好地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进没有围墙的大课堂,增长知识,涵育家国情怀。鉴于研学承担的使命,研学活动越热门,研学设计、研学主题越要好好斟酌,第三方的监管更要发挥作用。如此,才能督促研学组织单位和组织者,少一些利益纠葛,多一些真诚以待,才能让研与学齐头并进,让研学的育人作用更好发挥。



编辑 常玥玥
孩子;旅行;研学游;学生;家长;体验;盲人;监管;教育机构;中小学生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