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骑行车辆要正确佩戴安全帽。”在兴义大道违法查缉现场,没有佩戴安全帽的罗女士被交警查获后,她在微信群里发了这条微信,且只要集满20个赞,就可以免受处罚。
这是兴义公安针对二轮、三轮摩托车、电动车交通违法行为推出的交通违法“5选1”教育惩戒“套餐”之一。“5选1”即违章驾驶员可以通过选择现场受领罚单、发朋友圈集赞、交通执勤体验、手抄法规条文、观看交通事故警示教育视频等任一方式,为自己的交通违法行为“买单”。
“这个方式好,让我觉得很温暖。我们挣钱也不容易,如果按常规处罚,一两天的收入就没有了。交警同志说了,事故只在一瞬间,我下回一定把安全帽戴好。”罗女士说。
2021年底,为更好地服务群众,切实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文明意识和法治意识,从源头上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兴义市针对道路交通特点,创新管理模式推进柔性执法,在兴义市体育中心建立交通安全宣教室,对轻微交通违法者进行教育。这是交通违法“5选1”中的重要内容。
自宣教室成立以来,已通过轻微交通违法“5选1”方式宣传教育3万余人。目前,兴义市摩托车、电动车安全头盔佩戴率已达90%以上,涉二轮、三轮摩托车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率下降60%以上。
“喂,我违停了啊,那我马上离开,谢谢你啦。”这天下午,正在车上等待接孩子放学的杨先生接到了一通来自兴义市公安局交警大队的电话,电话告知其此时的位置不能停车,劝其赶紧驶离。
这是兴义公安柔性执法的又一具体体现,通过“首违警告、轻微不罚”及违停劝离等措施,以电话提醒、耐心劝导等方式进行教育。
杨先生告诉笔者:“这个方法太好了,大家都忙接孩子嘛,难免会有些焦躁,如果直接处罚我可能有负面情绪,但是他们这样提醒我,我觉得很人性化。下次我肯定会注意,不会再违规了。”
作为旅游城市,对于不熟悉路况的外地车辆轻微违法行为,交警们采取只警示不处罚的措施,变“严罚式”执法为“容错式”执法,既维护了交通安全,又展示了兴义热情好客的形象。
兴义公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创新执法方式,将柔性执法贯穿于交通管理的全过程,多选项、多层次的教育惩戒模式,不仅彰显了执法温度,还促进了警民和谐。
近年来,兴义市以规范权力、严格执法为前提,以转变理念、执法为民为导向,探索推动“首违警告+公益减罚+轻微不罚”柔性执法新模式,用“春风化雨”的方式让执法有温度、处罚有尺度,不仅有效维护了社会秩序,还提升了市民的法律意识和文明素养,为构建更加文明、和谐、美好的城市环境,推动兴义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兴义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在推进柔性执法实践中,深入践行“721”工作法(即70%的问题用服务手段解决,20%的问题用管理手段解决,10%的问题用执法手段解决),在城市管理中注重人性化、精细化,展现城市管理“温度”。其中,“首违不罚”同样是重要的手段。
在兴义市黄草街道,兴义市综合行政执法局黄草分局的队员们如往常一般,穿梭在辖区主次干道的各个角落。这个片区由于是老旧街区,流动摊贩占道经营等情况时有发生。为彻底改变这一状况,相关部门进行了全面排查和整治。
“这里不能卖菜哦,我帮你挑到农贸市场去,那里可以卖。”
城管队员们边巡查边劝诫,对首次被依法先行登记保存占道物品的流动商贩,在学习《城市道路管理条例》《贵州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相关条例,完成规定学时、签订保证书后,便可领回登记保存的物品,免处行政罚款。
“我认真学习了相关管理条例,清楚知道了自己违反的是哪一条规定,认识更深刻。确实,城市是我家,管理靠大家,大家都配合,我们的环境才会更干净整洁。”市民黄先生说。
在丰都街道,一建筑工地进入施工后期,围挡相继拆除,与之对应,前期临时占用的人行道路随即恢复。但兴义市综合行政执法局丰都分局的执法人员巡查发现,部分工人及业主仍习惯性地将车违停到人行道上,导致行人出行不便。相关工作人员对违停车辆贴“提示单”,温馨提醒车主尽快将车驶离,违停现象得到明显改善。
这种既严格又灵活的执法方式,既维护了城市秩序,又赢得了市民的理解和支持。
同时,相关部门还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广泛听取群众对城市管理方面的意见建议,及时整改存在的问题。在线上,依托投诉热线、举报邮箱、网民留言等方式收集反馈意见;线下则走进街头巷尾,发放调查问卷,了解民情民意和潜在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兴义公安和综合执法局在柔性执法中,还充分利用了现代科技手段,通过智能监控系统、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实现对交通违法行为和城市管理问题的精准查处和高效处理。这不仅提高了执法效率,还降低了执法成本,提升了城市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下一步,兴义市将继续深化柔性执法模式,不断创新执法方式和方法,为市民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同时,也将进一步加强与市民的沟通和互动,共同打造更加和谐、美好的城市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