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生活网 > 文化理论>文化 > 正文

《岁月的颗粒》:颗粒饱满的文学收获

来源: 人民日报 2022年04月14日

《岁月的颗粒》:梁鸿鹰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


  关于岁月,人们通常会用似水流年、日月如梭来形容其匆匆而过,但梁鸿鹰在散文集《岁月的颗粒》中,着意用“颗粒”来强调时光留下的印记。这本有关岁月的忆往怀昔之作,堪称颗粒饱满、结结实实。


  作者说,故乡如同写作的“酵母”,触发自己的文学想象,而离开故乡越久,对故乡的审视回味越多,类似“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情愫会越浓重。书中作者一再写到童年往事与故乡记忆,家乡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城在他的笔下清晰而真切。他记叙年少时与玩伴一次次乐此不疲地去火车站看火车,描摹那种对未知的期待,对外面世界的向往,火车站成为小镇孩子们阅读社会和体察人生的课堂。类似这样的回看与重拾,让儿时的记忆、家乡的情味与少年的童趣交叠在一起,使得乡情书写的内涵丰盈,别有色彩。


  亲情深沉隽永,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岁月的颗粒》一书写得最多的就是亲人与亲情。这些文章从深入挖掘、阐幽显微的角度,书写感人的细节和微妙的感受。《母亲与我的十二年》中,“十二年”是一个题眼,因为作者只在这样一个短促的时间段“拥有”过母亲。母亲一边经受病痛,一边肩负起责任,这样一个于寻常中显现出非常的母亲,相信会受到读者敬重。作者笔下父亲的形象也格外生动鲜明。《父亲零章断简》以坦然对话的文字,倾诉身为儿子对父亲的满意与不满,希望得到父亲更多关爱。从写父母的文字里,人们读到作者对母亲的思念、对父亲的记怀,也读到对于不完美亲情的解读与辨析。这后一种意蕴,是描写亲情一类文字比较稀缺的。


  散文写作,出于自然,贵在真实,这是常理。本书作者不仅秉持了自然真实的创作原则,而且体现了一定的突破与创新,那就是在当事人的视角之外,还以一个从旁近观的学者角度进行叙述。书中有不少冷静理性的思索,引述的名家名段名言也比较多。字斟句酌又斯文儒雅的文字里,有叙述,有议论,有辨析,带有显见的书卷气。作者长期从事文学评论工作,他的散文作品因而别具一种感性叙说与理性论说相互杂糅的风格,在艺术表达上饶有新意。


  作者在散文写作中,不满足于传统的第一人称表述方式,不断尝试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实现叙述方式的多元化,给作品带来别样风景。以第二人称表述的《被岁月和父亲所塑造》,就由“你”不知道的许多陈年往事和生活细节,来表达“我”的感触与感受、心曲与心声,从而构成了父与子在精神层面的深度对话。


  散文写作向无定规,因此在众多文体里,散文最容易上手,却也最难写好。作者在散文写作上,动了真心,用了真情,也下了苦功。他不仅在“写什么”上殚精竭虑地运筹,而且在“怎么写”上苦心孤诣地经营,这使他的散文作品别具韵致和气象。从写作的持续性来看,如何让个体记忆关联更多读者,让文字更令人回味,让书写更有益于社会人生,这是散文写作者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索的课题。(白烨)


编辑 牟岚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