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生活网 > 审判律讼 > 正文

惠水县法院环境保护法庭以“四个一”书写环境保护“绿色文章”

来源: 法治生活报 2022年11月04日

  一直以来,黔南州惠水县人民法院环境保护法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公正司法,着力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推动形成生态环境保护合力,汇聚环保洪流。


  构筑一张网络实现立体防控、强基固本


  一直以来,惠水县人民法院环境保护法庭在工作中注重接地气、搭平台,充分发挥环境公益诉讼审判职能作用,为传统村落和文物保护提供优质的司法服务。


  6月17日,惠水县人民法院环保法庭在好花红布依族古寨挂牌设立“好花红布依族古寨司法保护基地”,该基地的设立是全省首个布依族古寨司法保护基地,基地的设立是惠水县贯彻“国发[2022]2号文件”和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保护优先”原则的重要司法举措。作为探索传统村落保护的试验平台,该基地集公众参与性和宣传教育性于一体,承载了“法治教育、非遗古建保护、巡回审判、志愿者服务”四大功能,将有助于扩大司法保护范围,实现生态环境全要素一体化保护,将司法职能延伸至社会治理最基层。


  此外,为深入贯彻恢复性司法理念,惠水县人民法院与惠水县林业局共同在该县东山生态园(水泡冲)挂牌“黔南州生态恢复(惠水)基地”,设立司法补植复绿区,加强对生态环境恢复成效的评估和监管。初步形成了“法庭+基地+一区”的立体化环境资源司法保护体系,能有效为惠水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提供司法保障。


  秉持一项理念实现惩防并举、修复优先


  针对当地环资类案件破坏后修复周期长等特点,惠水县人民法院环境保护法庭始终秉持恢复性司法理念,实行惩罚与恢复并重,惩罚破坏环境资源犯罪,保护生态资源惩治破坏环境资源犯罪,保护并恢复生态资源。对于以盗伐、滥发林木,采伐、毁坏珍贵树木,“复植补种”“放养复生”等方式又不能恢复生态的,从严重处,通过刑事手段威慑和遏制。对于盗伐、滥伐林木等破坏环境资源的初犯、偶犯,真心悔罪的,愿意用实际行动对破坏环境资源进行补植、补种、复绿和放养鱼苗恢复生态的,从宽处罚,施行恢复性司法主义,依法适用非监禁刑。


  “让被告践行复绿补植、放苗补生,远胜于入狱劳改,被毁林的产权人的经济损失以林再造的方式得以挽回,国家的生态资源得以恢复,节约了司法资源。”惠水县人民法院环境保护法庭相关负责人表示,2021年以来,惠水县生态环境保护法庭敦促被告人增殖放流鱼苗36000余尾,复垦复绿林地面积达600余亩,发放环境保护宣传册500多份,使诸多砍树人变成种树人、捕鱼人变成放鱼人,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共建一套机制实现同频共振、齐抓保护


  5月26日,惠水县人民法院与惠水县人民检察院、长顺县人民检察院联合签署并出台《关于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开展公益诉讼劳务代偿工作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进一步推进法院与检察院之间关于公益诉讼的联动协作,加强和规范公益诉讼劳务代偿的工作,为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建设绿色黔南、平安黔南提供坚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该《办法》共二十三条,从劳务代偿的原则和范围、协执单位的选定、实施、履行等方面都做了详细规定,充分发挥法律监督、司法审判的职能作用,实现法检联动效能,彰显了法检的司法温度,共同推动公益诉讼工作,有效提升公益诉讼领域劳务代偿的执行,保证劳务代偿司法效果。三家单位共同坚持“绿色司法”理念,本着教育意义大于惩罚目的的原则,联动探索司法创新,促进生态环境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为环境资源共同撑起司法“保护伞”。


  营造一种氛围实现致力长效、普法先行


  守法必先知法。惠水县人民法院环境保护法庭在环资类案件审理过程中,发现被告人多存在“无意识”犯罪情况。对此,该法庭积极开展巡回审判,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以案释法引导群众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共同做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员、践行员。


  今年8月,惠水县人民法院环境保护法庭在惠水县好花红布依族古寨,巡回开庭审理失火案,该案被告罗某某因烧香烧纸不慎引发森林火灾,此次森林火灾的林地过火面积530。5亩,涉及一般公益林,导致公益林收到损害,造成了国家财产的损失,破坏了生态环境。开庭当天,吸引当地大量群众前来旁听,达到了“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


  10月24日,在惠水县团县委和惠水县林业局的联合下,惠水县环境保护法庭积极参与“贵州省2022年古树名木1+1项目活动”,干警们拿着小锤子,穿着红马甲,化身古树名木“守护人”,对惠水县新哨村的古树名木进行一对一挂牌保护。同时,开展常态化巡查走访,将摸排出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线索及时移送相关部门,并从证据固定、证据转化、行为处理等方面提供法律支持。


  惠水县人民法院环境保护法庭将持续宣讲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政策,教育广大人民群众,提升和形成环保共识,并通过民众在山区、林区、水岸码头一传十,十传百,口口相传,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树立司法权威,汇聚环保洪流。


赵轩民 记者罗翔
编辑 牟岚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