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生活网 > 社会民生 > 正文

消弭校园霸凌 还得多元共治

来源: 法制生活报 2023年02月23日

二版3.png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倒不是说“霸凌”已然成为如今校园见惯不惊的普遍现象,但在便捷的多媒体时代,借着视频的呈现和文字的表达,那些多少让人有些心生忧虑的人和事,耳闻目见之余,总是强烈刺激着人们敏感的神经。


  针对不时沉渣泛起的校园霸凌,强调法治教育,而且在法治进校园已经成为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内容的当下,我们是否可以发出灵魂的拷问:究竟是社会出了问题,还是学校应该担负责任?到底是老师的教育缺位所致,还是学生成长的正常反应使然?


  学校本该是读书学习育人成才的清净之地,但屡屡曝出的“欺凌”事件,不管是社会热议也好,还是广大网民的跟帖质疑也罢,教育各方的确应该引起高度警醒和认真反思。


  辱骂、踢打、扇耳光,甚至是舞刀抡棒,试问,那些让人眉头紧锁的“熊孩子”究竟怎么了?小小年纪,怎么会有那么多的江湖恩仇?恶念、冲动、戾气,难道学校铁定的规矩形同摆设、老师平日的一再训诫都成了耳旁风?


  都说“从小偷针,长大偷金”,套用这句话据以观照诸多“问题少年”,想想之下,细思极恐。冲击道德底线,动则行为过激,如不及时“割肉止损”、亡羊补牢,这类人将来出了社会,不知道会弄出多大的动静,又该做出多少违法犯罪的事情来!不错,孩子还小,思想不成熟,性格尚在塑型期,懵懂无知犯了错,遵行“教育为先”的原则,我们似乎不能蝉翼为重,矫枉也不能过正,惩罚的棍棒只能高高地举起轻轻地放下,岂不知古语也有“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的说法呢!


  所谓“长幼有序”“万物有归”,学生时代就应该以读书为重,在学校里找到该有的位置,纵观古今、积累智识,崇德养性、健康成长,最终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孟子曰:“知其可为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不为”。在平日的教育中,我们应该让学生更多知道法律规矩、清醒分辨是非优劣。特别是针对“问题少年”,应多从源头去探究和发现孩子由好而坏的变化轨迹,比如,性格倔强、不知进退、一言不合便“炸毛”,甚至动不动就拳脚相向,或因长期沉迷网络暴力游戏所致;贪图安逸、迷茫烦恼、遇事太过情绪化,可能是青春期特有的行为表现;而愤懑不平,整天抱怨哀叹,对人对事漠不关心,则有可能是家庭变故造成的恶果。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总之,发现问题,靶向疗治,才能让“问题学生”驱赶迷茫、对抗平庸,继之冲出“茧房”,具备情绪管理能力。这中间,最主要的是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并喻以其理、让其明白,学习是这个年龄该尽的责任和义务。尤要强调的是,互联网时代的诱惑太多,音频视频、电脑游戏,所有这些娱乐至死的东西,虽然满足了青春年少的幻想、追求新奇新异也获得了情绪上的快乐,但时间的浪费带来的却是毫无意义的精神虚幻。须知,唯有知识的沉淀和文化的加持,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


  学校不是法外之地。身为学生,如果一再地结伙滋事、殴打同学、强索强要,这种霸道欺凌的不良行为,初者轻犯倒是可以微风似的开导教育,但屡有重犯死不改悔,隔靴挠痒则无异于笑笑而已,法律必须强力介入才行。所谓“人教人,教不会;事教人,一次够”,有的人也许只有用法律冰冷的镣铐才能让其认清现实顿悟人生。凡事都要讲究公平公正,倘违背了法制律条,铸成大错却不受惩戒责罚,对乖巧听话的学生而言,这就是不公平,甚至坏孩子就会成为好孩子效尤的“榜样”。要知道,随意践踏才德,终致堕落和衰亡,大至古罗马由盛而衰如此,小至某歌唱家之子锒铛入狱亦然。


  校园霸凌是现代教育的痛点,不仅反映了“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无奈与困惑,也折射出某些社会因素影响的复杂性,需以全新的视角看待。要消弭“霸凌”这种现象,一方面要用以文化人的柔情去努力引导问题学生积极追寻有意义的学习,另一方面,单一而苦口婆心的教育显然心余力绌,法律的强行介入也是必须依靠的手段,而家庭的积极参与更是不能袖手缺位。总之,必须齐心协力、多元共治才行。


作者 徐雪飞 ​
编辑 牟岚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