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生活网 > 社会民生 > 正文

强教育惠民生促发展 ——盘点年2022贵州教育十大亮点

来源: 法制生活报 2023年02月16日

1676506864696.jpg



  编者按


  春和景明,万物复苏。伴随着春天的脚步,寂静的校园又变得生机勃勃,师生们回到期盼已久的校园,教育工作又到了百花盛开的季节。


  刚刚过去的2022年,是贵州教育事业发展极不平凡的一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贵州大学植物保护学科首次进入A类档次,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第八届中国 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均取 得历史最好成绩;大学毕业生初次毕业去 向落实率圆满完成“双八十”目标任务……


  在过去的一年中,贵州教育系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公平优质的教育之光,照亮每一个学子的成长成才路。


  本期对2022年贵州教育工作十大亮点进行盘点,以飨读者。


亮点一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


  党的二十大精神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贵州教育系统依托报告会、宣讲会等形式和“贵州教育大讲堂”等平台资源,通过领导干部带头示范学、五级书记率先垂范学、师生员工及时跟进学,充分用好“贵州教育大讲堂”“贵州教育发布”“贵州思政 教育”等资源平台,创新开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百千万”大宣讲活动,深入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学习大 落实”,开展宣讲 12000余场,累计覆盖人数超 1600 万人次; 通过《贵州教育大讲堂》播出的“学习贯彻二十大·教育发展 看变化——教育奋进之美”全网点击量播放量达 1.3 亿+,实 现分众化、差异化、精准化宣传宣讲,积极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校园”,教育引导广大师生从党的二十大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


  ■链接


  千万师生收看《贵州教育大讲堂》


  “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是我这一生中最幸福的事。 当 选党代表那天,我回想起自己一路走来的艰苦和光荣、挫折 与进步,共产党员的责任和义务让我在精神的世界里一路 畅通一路丰收。”2022年 10 月24 日,在《贵州教育大讲堂》节 目录制现场,刘秀祥坦诚地与大家分享从一名“千里背母上 大学”的学子成长为一名乡村教师,后成长为党的二十大代 表的心路历程。


  为在全省教育系统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二 十大精神热潮,贵州省教育厅组织策划《贵州教育大讲堂》 特别节目“学习宣传二十大 教育发展看变化——教育奋进 之美”,通过领导领学、代表助学、集体共学等方式,引导师 生家长同上一堂思政大课、引导青少年与新时代同向同行、 引领教育工作者接续谱写教育奋进之美。全省教育系统广 大干部和师生积极收看,引发讨论热潮。


  “听完代表们分享亲临盛会感受,宣讲大会主要精神,我为自己是中华儿女感到骄傲。我们不仅要怀抱梦想,还 要脚踏实地,在党的事业和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奋力书写‘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华章。”桐梓县第一中学学生李斯妍心情激动地说。


  遵义师范学院教职工看完节目后,纷纷发表学习感悟:“作为高校教师的我们,要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契机,使出‘闯’的干劲,拿出‘抢’的状态,保持‘干’的激情,展现‘新’的面貌,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接续赶赴时代大考。”


  《贵州教育大讲堂》特别节目共21期,于2022年 10 月31 开播,在贵州广播电视台科教健康频道(6频道)、动静APP、 动静贵州视频号等平台同步播出,全省九个市州大学、中 学、小学和幼儿园在校师生和家长进行收看,浏览量超千万人次。


  亮 点 二


  争取中央支持 成效显著


  2022年3月,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推动贵州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这是教育部落实国务院文件要求,大力支持贵州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2022年6月30日至7月1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赴贵州省调研,与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谌贻琴,省委副书记、省长李炳军进行座谈,并主持召开贵州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座谈会、贵州等六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调研座谈会。教育部持续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方面加大对贵州支持力度,大力支持贵州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2年获中央教育专项资金197.37亿元,比上年增长7.6亿元,同比增长4%。省级财政预算安排教育项目资金115.21亿元,比上年增长11.65亿元,同比增长11.25%。稳步创建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大基教”公共服务体系、“大职教”特色发展体系、“大高教”服务发展体系不断健全,全省教育面貌发生格局性变化。


  ■链接


  教育部印发意见


  支持贵州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2年3月31 日,教育部印发《教育 部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 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 意见>推动贵州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 意见》(教发厅函〔2022〕12 号,以下简称 《实施意见》),大力支持贵州教育高质量 发展。《实施意见》提出,支持贵州到2025 年教育事业发展的短板弱项加快补齐,教 育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高 质量教育体系基本建成,走出一条具有贵 州特色的教育服务西部大开发新路;到 2035年,教育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总体 实现教育现代化,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 供坚强支撑。


  《实施意见》明确从七个方面支持贵州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是推动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 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二是推进基础教育公平优质发展。三是深入推进省部 共建“技能贵州”。四是做强做大做特高等教育。五是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六是提升教育对外开放水平,高水平办好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七是支持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


  亮 点 三


  作风建设  持续巩固


  2022 年 1 月 25 日,贵州省教育厅1号 文件印发《关于改进作风狠抓落实服务发 展的通知》,重点围绕强化 政 治 引 领 、服 务意识、文风、会风、考评、作风等六个方 面,提出改进作风 20 条具体措施 。通过 年初制定计划、从严审核把关等方式,推 动精文减会部署要求落地落实 。研究制 定严控社会事务进 校 园 等 五 个 方面 18 条具体措施,减轻基层负担和规

  2022年1月25日,贵州省教育厅1号文件印发《关于改进作风狠抓落实服务发展的通知》,重点围绕强化政治引领、服务意识、文风、会风、考评、作风等六个方面,提出改进作风20条具体措施。通过年初制定计划、从严审核把关等方式,推动精文减会部署要求落地落实。研究制定严控社会事务进校园等五个方面18条具体措施,减轻基层负担和规范各类“进校园”活动。


  通过省教育厅领导带队、120余名党员干部深入9个市(州),开展“信访接待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宣传政策下基层”办实事、解难题、抓落实工作,着力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同时,在全省教育系统扎实推进疫情防控、安全稳定、事业发展“三统筹”工作,以省市县校四级联动,厅级领导干部包保市(州)、高校和处级干部联校包保的三项机制,高效督办重要工作的贯彻落实,以过硬的工作作风为教育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链接


  令行禁止练就严明纪律作风


  “严禁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严禁推诿扯皮、敷衍塞责;严禁擅离职守、自由散漫……”2022年初,石阡县教育系统发布作风建设十条禁令,在全县教职工中引起热烈反响。大家一致认为,这些规定针对的都是作风建设上的突出问题,旨在进一步规范干部行为,持续发力祛除作风顽疾,助推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2年是贵州省“改进作风、狠抓落实”之年,聚焦省政府提出“大力整治慢作为,大力整治不作为,大力整治乱作为,大力整治文山会海,大力整治官僚作风,大力整治弄虚作假”要求,贵州省教育厅制定关于进一步改进作风狠抓落实服务发展具体措施,改作风,抓落实,促发展。全省教育系统迅速行动,掀起转作风、改作风、严作风热潮。


  赤水市教体系统通过集中观看《警示教育片》和《干部作风明察暗访实录》、通报教体系统近年违纪违法典型案例等方式,敲响作风建设警钟。


  贵州大学通过开展廉政思政课、观看“清廉贵州”教育片等方式,进一步筑牢作风建设的思想防线,为学校建设、贵州发展、民族复兴作出积极贡献。


  全省教育系统领导干部和教职工纷纷表示,要以自身的清风正气带动教育系统作风明显进步,立足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更加坚定的政治担当、更加有为的干劲作风,为贵州高质量发展贡献教育力量。


亮点四


  “双减”工作  扎实推进


  2022年3月,贵州省教育厅印发《贵州省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实施方案》,制定20条具体举措,扎实推进“双减”工作。


  统筹推进减负与提质、校内与校外、严管与厚爱、考试与评价,不断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规范校外培训行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全面推广使用“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在全国率先完成“机构在线售课、学生在线评课、家长在线退课”全流程监管,学科类校外机构从2352所压减至93所,压减率达96%,动态清零无证无照机构,在“全国2022年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工作部署会”上作典型交流发言,6篇校外培训治理工作信息入选全国“双减”工作典型案例,“轻负优质”的教育生态持续向好,人民群众的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


  ■链接


  “双减”提升师生幸福指数


  2022年11月24日,在贵州黔西市锦星镇第一小学操场上,一堂别开生面的数学课正在进行。该校六年级数学老师袁丽沙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来到宽阔的操场上,与孩子们共同学习,共同探究,动手操作,利用影子来测量大树的“身高”,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妙用,“双减”下的课堂“活”起来了。


  为全面落实“双减”政策,贵州聚焦作业减量提质、提升课后服务能力、规范校外培训等出台了系列规定和措施,对小学阶段中高年级和初中阶段家庭作业时间进行了明确界定。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不断完善校内课后服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课后活动;设立校外监管专门机构,建立多部门协调机制,建立健全校外培训治理体系。科学有效、多方共赢、学生发展的“双减”之路,有效唤醒学生好奇、求知的本能,提升师生的幸福指数。


  自2021年“双减”工作启动以来,全省“双减”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对贵州的抽样问卷调查显示,约80%的学生感受到作业量比“双减”实施前减少,约90%的学生基本能在学校完成书面作业或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


  亮 点 五


  开放合作  硕果累累

 

  2022年8月23日,2022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在贵阳开幕,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出席开幕式并视频致辞,菲律宾、柬埔寨等东盟国家政要及中国和东盟教育部长出席会议并充分肯定活动举办,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线下出席2022交流周并给予“圆满成功,今年办得好!”的高度评价。


  2022交流周成功举办“第三届中国-东盟教育部长圆桌会议”,“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合会”成立,“中国-东盟多彩智慧学院”上线。首次获批科技部国家外专局线上出国(境)培训试点项目,首次实施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育管理硕士项目,与澳门科技大学、澳门城市大学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东西部协作粤黔教育帮扶暨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成效明显。截至2022年底,贵州1379所学校与广东1138所学校实现结对帮扶,两省共同选派40名校长、316名中层管理人员及专任教师“组团式”帮扶贵州2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贵州大学等6所高校分别与华南师范大学等6所广东高校签署7个合作协议。


  ■链接


  山海携手架起“友谊桥”


  “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是中老两国间的一座友谊之桥,也是中老两国之间沟通合作的媒介。”2019年从贵州民族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的老挝留学生言希,先后参与了中老铁路建设、中国援老挝邮电技术学院项目等数个中国援助老挝工程项目,他也因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成了建设企业间的沟通桥梁。“没有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也没有我的今天。”言希说。


  2008年,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跨越山海应运而生,受到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共同呵护与建设,持续发展壮大,成为推动双方教育合作与交流,促进文明互鉴、民心相通的共建共享平台。作为交流周永久会址所在地的贵州,以教育为媒,用十五年的发展与实践践行了“平等互信、开放创新、互学互鉴、合作共赢”的合作精神,用担当与行动诠释了“坚定不移坚持对外开放”的时代使命,奏响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合唱。


  “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举办15年来,为中国和东盟的各个国家搭建了一个优质的教育交流平台。借助这个平台,我们与中国高校在校际互访、学术创新与合作、师生互派等方面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在今后的合作中,我们将进一步通过推进留学中国项目等方式,培养更多会讲中文、懂得中国的高级中文人才,为两国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储备。”泰国格乐大学校长杨金泉说。


亮点六


  “美的教育”  深入人心


  2022 年 12 月 27 日,教育部同意贵州 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组建,以 点带面分类工作机制形成 。相继建立大 中小学、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 成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编辑 出版《美的教育——2021 贵州教育大讲 堂》,思政工作扎实推进 。6 家第二批贵 州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28 家第二批 理想信念教育基地、10 所“三全育人”综 合试点高校、40 个“三全育人”综合改革 试点标杆院(系)脱颖而出 。全面加强和 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美育工作的实 施意见出台,成功举办全省首届“美的教 育”中小学校师生书画展。在第七届全国 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贵州省获一等 奖 37 项,创历史新高 。遴选产生首批劳 动教育示范县(市区) 10 个、实践(实训)  基地 64 个、示范学校 100 所,优秀工作案 例 28 个,优秀教学案例 100 个,崇尚劳动、 尊重劳动的良好风尚形成。


  ■链接


  五育并举 全面育人


  “这些都是我们刚摘下的新鲜蔬菜, 有白菜、上海青、莲花白、红萝卜……”在 凯里市第二十五小学“小农夫”劳动实践 基地,学生们正细心采摘着蔬菜。 自学校 开展特色劳动教育以来,基地里的蔬菜从 播种到收获,同学们全程参与。


  国学社、十字绣社、古法造纸社…… 在印江一中,涵盖德育、体育、书法、绘画、 戏曲、文化、科技等领域的66 个综合实践 活动社团,为学生的全面、内涵、快乐成长 提供了坚实基础。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 在实践中感受美好,实现了“特色发展、全 面育人”。


  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 育,积极创新教育方式,让学前教育更加 普惠,义务教育更加均衡,高中教育更有 特色,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在 贵州更趋完善。在特色教育强省迈出坚 实步伐,教育事业开启高质量发展的新征 程中,贵州正全力描绘着“美的教育”和谐 画卷。


亮点七


  基础教育  “从有到优”

 

  2022年7月12日,全省义务教育公办强校培育工作推进会召开,着力进一步增加全省优质公办教育资源供给,办优办强基础教育;启动学前教育立法工作,保障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建立首批省级示范幼儿园评估专家库,创建和升类省级示范园28所,建设农村幼儿园集团化管理资源中心200个,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00所;组织开展第二批公办强校计划项目学校遴选工作,遴选项目校1011所;争取到教育部举办附属中学的部属高校托管贵州5所县中,推进普惠性资源扩容增效,持续扩大普惠性教育资源。


  ■链接


  乡村娃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这里不仅上学近、学费实惠,教学质量还有保障。”凯里市龙场镇三兴村潘良彬妈妈选择将孩子送到家门口的幼儿园上学很放心、很开心。她说,自从当地有了依托农村幼儿园集团化管理的资源中心,村里幼儿园也有了城镇幼儿园的“高品质”。


  剑河县城关第三小学是贵阳市第二实验小学的对口帮扶学校,自2016年开展结对帮扶以来,实验二小通过专题讲座、示范课教学等方式,把先进的教学和管理理念植入剑河城关三小,让这所大山深处的小学实现了变革性发展。


  针对边远农村地区特别是村小、教学点小规模学校教师,贵州省积极开展“一专多能”教师培训,解决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学科性、结构性缺编问题。


  金沙县官田镇官田中学英语教师张巧在教师培养体系下逐步成长,从县级优秀教师到市级骨干教师、省级骨干教师、省级乡村名师。29年的教学经历,让张巧看到了义务教育阶段城乡教育资源的逐步均衡。张巧说:“乡村学子更需要优质教学资源,而教师自身就应是先进教育理念的传递桥梁。”


  规范义务教育招生、实施公办强校计划、深入推进东西部协作,积极实践省内组团式帮扶……近年来,贵州不断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坚持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补短板、促均衡为抓手,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推动义务教育发展更加优质均衡。


亮点八


  职教育人建设“技能贵州”


  2022年12月2日,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贵州高职组共获奖90项,其中一等奖5项,排名跃升至全国第13位;中职组获奖一等奖2项,创历史新高。省委主要领导作批示,给予肯定与鼓励。


  2022年,贵州立项建设国际交流示范校、东西部协作发展示范校、乡村振兴学院等17个类别320个“技能贵州”行动计划项目;获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9门;建成并发布“贵州省职业教育智慧云平台”,遴选60个试点院校应用推广,全省职业院校数字校园“云化”部署全面启动;推进职业技能学历双提升工程,完成文化基础学习资料编写、专业设置、线上教学平台搭建等工作,摸排和动员入册学员35。8万人,开班6404个,高质量完成29。58万人的年度培训任务;完成1。5万人乡村振兴订单班民生任务。3所高职院校在国家“双高计划”建设中期绩效评价中获优秀等次;评选黔南州、安顺市、黔东南州为改革成效明显市(州),有效激发各地创新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


  ■链接


  给技能“充电”让就业“来电”


  “经过1年时间训练,我能在3个半小时内无差错接完90根线。目前,我国可再生能源蓬勃发展,希望练就过硬本领,能够进入新能源领域就业。”第一届贵州职业技能大赛金牌获得者、贵州水利水电职院学生张秘宇说,多一项技能,就多一个就业机会。


  一技在身,百业可为。毕节职业技术学院“广汽班”学生申贵东说:“马上就要进入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实习了,如果实习期间各方面都达标就能留在广汽集团工作,月工资不低于6000元。”对于未来的就业情况,申贵东满怀憧憬。从2016年广州对口帮扶毕节开始,毕节职院便与广州多家优质企业对接。截至2022年底,该校已开办了40多个订单班,1000余名学生从中受益。


  此外,还有安顺职院西部计划志愿者伍健扎根新疆乌恰县吉根乡,充分发挥技能优势;贵州盛华职院毕业生肖钧在兴义市从一线员工干起,成为了2家分公司的负责人;铜仁幼专毕业生李娜在碧江区耕耘儿童特教行业,目前所创公司已为170多名孩子提供了康复服务……


  面向新时代,贵州职业教育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实际,以培养大量优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核心,优化职业教育类型教育定位,推进产教融合,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打造“技能贵州”,走出一条更加适合贵州职业教育兴黔富民之路。



亮点九


  高等教育 内涵发展

 

  2022年,贵州坚持“做强贵州大学、做大省属高校、做特市(州)高校”部署,印发《关于新时代振兴贵州高等教育的实施意见》,推动本科高等学校高质量发展。


  贵州大学植物保护学科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在国家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贵州大学植物保护学科被评为“A-”,实现我省A档次学科历史性突破。贵州大学获批建设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新增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7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达到149个。铜仁学院通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核查。获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2个,国家级创新创业实践基地2个;国家级虚拟教研室5个,国家级5G+智慧教育应用试点1个。全省高校毕业生初次毕业去向落实率83。66%。在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我省斩获3金6银42铜,奖牌总数51枚,再创历史新高。


  贵州省政府与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天津大学、四川大学与贵州高校签署合作协议。截至2022年底,已有12所高水平院校与贵州签署省校战略合作协议,全省共有21所普通本科高校与67所省外高校签署合作协议。


  ■链接


  贵州高等教育多领域实现“零”的突破


  2022年2月14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贵州大学顺利入选,该校植物保护学科入选国家第二轮世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一年来,我们以入选新一轮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为契机,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做强贵州大学’战略。”贵州大学党委书记李建军说,过去一年,贵州大学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3项,立项数同比增长28%,直接经费增长20%,名列西南地区高校第三。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项,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量保持省内第一、全国高校第54位,获批“四化”相关项目188项。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贵州大学获贵州省科学技术奖41项,其中最高奖1项、一等奖8项。


  近年来,贵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作为最长远的民生和挖掉穷根的治本之策,扎根贵州大地办大学,大力推进特色教育强省建设,高等教育诸多领域实现“零”的突破。贵州医科大学等4所高校新校区建设工程2022年5月20日全面开工建设;铜仁学院顺利通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核查……无论是从硬件、软件等办学规模,还是从办学质量、师资力量等方面来看,贵州高等教育办学能力与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

亮点十


  “校农结合”彰显担当

 

  2022年8月,在十五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上,“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校农结合”的“研”与“为”论坛备受关注,中外嘉宾及专家学者深入探讨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如何发挥作用,为世界减贫提供中国方案。


  2022年,贵州深入推进“校农结合”消费帮扶、人才培养、品牌建设、产教融合、党建引领“五大行动”,创新推进“校农工旅”深度融合,成效显著。消费帮扶采购突破80万吨,采购金额超90亿元,超额完成任务,位列全省第一。“产教融合育新人,‘校农结合’助振兴——贵州教育乡村振兴工作法”入选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研讨学习内容并作为典型案例全国推广,进一步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乡村振兴。


  ■链接


  “校农结合”拉动乡村发展


  “自从县里把我家田土里栽种的蔬菜作为学校食堂的订购蔬菜后,我们夫妻俩从去年起就不再外出务工,也能照顾在校读书的孩子。”在黔东南州黄平县,不少村民受益于县里的“校农结合”工作,实现在家门口就业,从自家的田土里刨到“希望”。


  黄平县居民多外出务工,很多孩子成了留守儿童。2021年春季学期起,该县决定把“校农结合”与减少留守儿童、乡村振兴工作有效结合起来,在旧州、翁坪、浪洞、谷陇和上塘等11个乡镇实施从“要我种(养)”到“我要种(养)”乡村振兴工程,引导农户就地发展种植养殖业。


  “我们家栽种的蔬菜有辣椒、白菜、萝卜、洋芋以及油菜等。虽然与在外面务工相比,收入有一定差距,但能照顾家里的孩子和老人,心里踏实!”黄平县上塘镇紫云村村民简永洁表示,早些年一直在江浙一带打工,后来和县里的学生营养餐配送公司达成了定向采购协议。


  黄平县还积极引导有经济头脑的老百姓建“小作坊”,对县里农业合作社生产的油菜籽、辣椒、大豆等进行加工。目前全县共有包括米粉、豆腐、菜油、糟辣椒加工以及豆芽培植生产的学生营养餐食品半成品加工作坊5家,确保学生舌尖上的安全。


  “校农结合”是大战斗,在这场战斗中,“校农结合”在保障学校食品安全、促进绿色农业科技创新、推动教育服务乡村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户“钱袋子”更鼓,学生营养餐更安全,为贵州乡村振兴贡献了教育力量。


记者 钟明秀 杨情丽 整理
编辑 牟岚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