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生活网 > 司法行政 > 正文

多管齐下,防范未成年人掉入“盲盒陷阱”

来源: 江德斌 2023年03月23日

4.png

  近期,“盲盒经济”发展迅猛,呈现“万物皆盲盒”的火爆场面,各行各业纷纷推出盲盒产品,诸如图书、食品、文具、玩具、卡牌、宠物等都卷进来,引起消费者抢购风潮,却也衍生出不少社会问题。盲盒是新生事物,具有不确定性、赌博性、神秘感,强烈刺激着神经感官,产生心理快感,不少成年人都会“上瘾”,而对价格不敏感、缺乏自控力的未成年人,更加难以抗拒诱惑,很容易沉迷其中,不能自拔,甚至影响到学习。


  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对社会上的商业营销套路缺乏辨识力,又难以控制冲动情绪,容易掉入商家的营销套路,养成不良消费习惯。很多未成年人热衷于买盲盒,家里积压一大堆文具、卡牌、玩具,远远超出了合理消费,而且,如果有些款式不满意,拆开后就会扔掉,如此一来,又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由于未成年人没有经济来源,购买盲盒的钱,都是从父母处获得,则加重了家庭经济负担。


  盲盒的利润高,普通商品包装成盲盒后,成本并未增加多少,利润却能翻上数倍之多,这也是商家一窝蜂涌入“盲盒经济”的主因。由于盲盒存在信息不对称、商品不透明等问题,消费者只有购买拆开后,才知道具体商品内容,后悔了又无法退换。一些商家利用信息差牟取暴利,导致盲盒质量差异很大,甚至故意将低廉的“三无”文具、滞销玩具、有毒有害商品塞入盲盒内,给未成年人的身体健康构成侵害。


  为让未成年人远离“盲盒陷阱”,需要多管齐下采取规制措施,由市场监管部门、学校、家长等各方联手合作,构建一个健康有序的盲盒市场环境。可见,对“盲盒经济”立法予以规范,收紧行业标准,提高产品质量,强化政府监管力度,规范销售模式,防范未成年人沉迷盲盒,引导树立正确消费观,已经势在必行。


  如今,让未成年人远离盲盒,已经形成法律共识。此前,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发布《上海市盲盒经营活动合规指引》,明确单个盲盒的售价一般不超过200元。不得向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销售盲盒。向8周岁以上未成年人销售盲盒商品,要经过监护人同意。市场监管总局公开征求《盲盒经营活动规范指引(试行)(征求意见稿)》意见,也有类似规定。


  因此,各地监管部门应及早行动起来,加大对盲盒经济的监管力度,加强对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监管。可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督促厂商合规生产供应商品,从源头上保障盲盒质量可靠。同时,对盲盒终端市场进行全面排查,严格执行相关法规,对“三无”产品、以次充好、名不副实、假冒伪劣等违规行为予以严厉处罚。商家也需认清形势,自觉规范经营,在显著位置标明相关规定,不向未成年人推荐、销售文具盲盒,或要求疑似低龄消费者出示身份证明,以验证年龄是否符合购买要求。


  目前,商家往往以盲盒拆开后,就不能再销售为由,拒绝退换存在质量问题的盲盒,导致消费者利益受损,特别是部分线上商家,更是钻这个漏洞,拒不履行“七天无理由退货”承诺,用劣质盲盒商品坑骗消费者。因此,针对此种情况,监管部门可明确盲盒只是一种商品销售模式,亦属普通商品,也应遵守商品退货标准,如果属于可退换商品之列的盲盒,商家也应承担退换货责任,做好相应的售后服务,以堵住销售漏洞。


  同时,家长和学校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日常消费行为,引导其理性消费,并在必要时采取经济限制,防范乱花钱买盲盒,如果消费金额支出过大,可以主张未成年人消费受限权利,要求商家退货退钱。学校可以加强宣传和教育,给学生补上一课,比如用数学计算抽奖概率、普及经济常识、角色扮演等授课形式,让他们了解盲盒文具市场存在的风险和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明白什么是理性消费方式,提高消费意识。


法制生活报
编辑 牟岚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