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生活网 > 法治视频 > 视频详情

【讲好贵州故事·传承民间文化】赤水竹编:是工艺品、是实用品、还是装饰品

2021年11月01日
来源: 天眼新闻


  每次来到这里,都有新发现。


  这次走进位于赤水市大同镇极竹堂竹编基地,展厅内各式各样的竹编灯罩格外醒目。


  “你是太久没来我们这里了,目前我们基地像这样的灯罩有三百多个款式可供客户选择。”全国人大代表、竹编工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昌芹说,现在,像这样形态各异的灯罩、酒店摆件饰品、茶具酒具装饰等物品,都可以用竹编来做。


  基地展厅里,传统竹编制成的形态各异的灯罩被暖色灯光照得通透,温暖的灯光透过竹篾间隙打在墙上,让这里多了几分精致典雅,这些竹编灯罩有灯笼状、草帽状、飞碟状……设计简约大方,精致有内涵,配上暖色的灯光,颇具韵味。


  “赤水竹编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能够传承下来的主要原因是人们生活中需要它,然后才一辈一辈地传递下来。”杨昌芹说,任何一门手艺能够得以传承,一定是融入到人们生活中,不仅要实用,还要迎合各个时期的审美价值,赤水竹编也是。


  长期以来,竹编产品更新换代慢,缺乏文化创意和包装设计,一直是制约赤水竹编发展的瓶颈。在杨昌芹看来,如果不懂设计,编织的作品就显得平凡,缺乏自己的特有风格,这样的作品很容易被复制。


  这些年,杨昌芹一直在专研竹编工艺原理,并通过与设计院校、设计师联系合作,创造性地把传统竹编工艺提升到实用价值与艺术审美相结合,并结合自己的手艺,发掘出许多契合时代艺术元素的产品,产品价值不断提高。


  在杨昌芹这里,赤水竹编披上了“现代化外衣”,推出竹编水杯、茶具、瓷器和钱包、首饰等产品,远销海内外,一根普通的慈竹在编艺人手上经刮青、破竹、起篾、染色、煮篾、拉丝、编制等20多道工序。把竹片处理成晶莹透明、细如头发、比纸片还薄的精细竹丝,再精心编织,制作的各种竹编工艺品后,价值可升值到几百甚至上万元。


  在产学研基地的竹编加工室内,数十名员工正围坐在一起忙着手上的竹编,大家有说有笑,时而交流竹编技巧,时而说几句玩笑话。


  “以前外出打工去过广州、厦门,但一直都没有找到归属感,在这里找到了。”家住附近的李锦珍已经在这里上班好几年了,她告诉记者,在这里上班,每个月能有四千多元的收入,公司还负责一日三餐,最让人欣慰的是在家门口上班,能照顾家里。


  “每天放学后或是周末的时候,经常看到小孩在我们基地里玩耍的身影,因为他们的母亲在这里上班,我还专门安排了一间房间用于孩子们写作业。”杨昌芹说。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竹编、喜爱竹编、受益竹编,2015年,杨昌芹义务开展竹编培训,吸引千余名贫困群众前来学习竹编。只要愿意学,杨昌芹就愿意教,不仅免学费,还给留下来愿意学的村民在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


  去年9月,占地6亩,总面积4000多平米的“极竹堂”竹编非遗产学研基地建成投用,杨昌芹表示,这将成为非遗产业带动乡村经济,持续解决当地群众实现家门口稳定就业的新平台。如今,她已吸纳周边村民尤其是留守妇女、异地搬迁户等106名到公司从事竹编工作,还间接带动了3000多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每次来到这里,都有新发现。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