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生活网 > 法治人物 > 正文

他不顾自身安危跳入化粪池救人

来源: 法制生活网 2021年10月15日

 他不顾自身安危跳入化粪池救人

开阳县民警刘天周荣获“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

  

  10月13日,贵州省总工会、贵阳市公安局等相关人员赴贵阳市开阳县人民医院看望救人民警刘天周,并为他颁授“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

  

  贵州省总工会关于授予刘天周同志“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的《决定》认为,刘天周同志在人民群众面对危难时,不顾自身安危,义无反顾跳入化粪池开展营救,彰显了人民警察为人民的豪情壮志,诠释了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赤诚和对人民警察这份职业的坚守。

  

  刘天周,贵阳市开阳县人,1980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2002年6月参加公安工作,先后在开阳县公安局金中派出所、城关派出所、巡逻(特警)大队工作,现任南江派出所所长。

  

  9月17日13时许,刘天周和辅警陈建经过南江村谷坝组时,看到很多群众一边呼救一边跑向一户村民家,刘天周赶忙上前询问,得知两名村民不慎掉入化粪池中,他立即带领陈建赶往事发地点进行施救。

  

  两人很快到达现场。刘天周先是喊人拿来梯子,但洞口十分狭窄梯子根本无法下放,刘天周喊人拿来电风扇向洞口吹风并打开手电筒照明,自己则跳入化粪池中救人。他当然知道危险,但一秒钟的耽误都可能导致生命的逝去。刘天周跳入洞内,奋力将昏迷的村民托举起来,在洞口喘了几口气,再次钻入化粪池中对第二名村民施救,但因吸入大量沼气而昏迷,他最终倒在了化粪池内……此时,陈建和村民拿来绳子系住刘天周的手腕,合力将他拉上洞口,之后用同样的方法将另一位村民也救了上来。

  

  刘天周和村民随后被送往医院救治,不幸的是,有一名村民没能抢救成功。在昏迷近20小时后,刘天周苏醒了,醒来的第一句话是:“救的人,怎么样了?”

  

  其实,不顾安危英勇救人发生在刘天周身上并不意外,英雄不是一蹴而就。

  

  2015年8月的一天,刘天周还在开阳县公安局巡警大队工作时,接到一起小孩掉落下水管道的警情,由于管道深不见底,加上一股令人眩晕的刺鼻气味,让现场队员不知所措。闻讯赶到的刘天周二话不说跳入下水管道,将小孩救起,及时送往医院治疗。爬出下水管道后,他对同事说:“没装备也要救人,有危险也要救人,这是我们警察的职责。”

  

  英雄,不仅仅是一次壮举,更是一种信仰。

  

  刘天周出生在一个家境贫寒的农村家庭,1997年他考上贵阳市警校。家人反对他选择这份职业,但固执的刘天周依然坚定了他的梦想。警校让他逐渐认识到人民警察的真正含义,以及将要肩负起的职责与使命。在毕业鉴定上,刘天周写道:“警察不仅仅是一种职业,它代表的是正义与善良,代表的是责任与担当,警察的职责使命就是我一生追求的信仰!”

  

  从警19年,刘天周分别在行政、户籍、接处警、巡警等多个岗位工作,他干一行爱一行,就像海绵吸水一样,吸收各个岗位的专业知识,使他在短时间内成为一名“多面手”。

  

  多年的基层派出所经历,让刘天周与群众结下了深厚情谊,也逐渐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群众工作法”。户籍业务要“门儿清”,解释到位按程序;处理矛盾要及时,否则群众“不张你”;张开嘴来迈开腿,百姓把你当亲戚;路上闲事要多管,不然头上“冒金星”,许诺群众要办好,就要事事有回音。

  

  2009年6月21日,一名群众急匆匆到派出所,要为儿子办理户口迁移手续。当天正好是星期天,刘天周在家中休息,当他接到电话,立即放弃了休息时间,借了一辆摩托车返回派出所进行办理。将群众送走后,他才发现还穿着家中的拖鞋。

  

  2010年至2012年是刘天周成长最为迅速的两年,期间他在开阳县城关派出所担任副所长。城关镇是开阳县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社会治安最为复杂的区域,全县70%的治安、刑事案件都发生这里。

  

  2011年7月,刘天周在城关镇鱼上村处理一起醉酒闹事警情,闹事者拿着酒瓶不断挥舞,很有可能伤及无辜群众。他大喊着:“让开,让开!”把群众挡在身后,自己冲在最前,最终将闹事者制服。

  

  面对犯罪分子,他毫不畏惧;面对群众危难,他挺身而出。

  

  2021年2月,刘天周调任南江派出所担任所长,为了尽快熟悉环境,掌握民情,他下班后到村民家中闲聊,宣传电信诈骗、消防、交通安全等方面的知识,他说:“工作、交友、锻炼三不误。”通过这种方式,他在辖区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从警19年来,刘天周没有收到一起群众投诉,由于工作表现优秀,成绩突出,他多次受到省、贵阳市、开阳县表彰奖励,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4次,荣立个人二等功2次,2016年被评为全省优秀人民警察。

  

  头顶警徽、身着警服,当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时,冲上去就是警察,冲不上去就不配当警察,刘天周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警察的信仰。


记者 任莉 罗华
编辑 樊天晴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