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生活网 > 地方动态>铜仁市 > 正文

“3456”工作法创“筑桥工程”玉屏品牌

来源: 法制生活报 2022年03月23日

  玉屏自治县田坪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3456”工作法创“筑桥工程”玉屏品牌


  近年来,铜仁市玉屏自治县田坪镇积极适应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主动融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大局,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社会治理为重点,着力搭建“新市民·追梦桥”工程,创新推出“3456”工作法,深入实施“筑桥工程”,确保安置点搬迁群众住得下、稳得住、能融入。


  “三联”筑牢“筑桥工程”基础


  组织联合。田坪镇坚持“党建带工建、团建、妇建”思路,以党建统领其他组织建设,形成“工青妇”组织为主体,生产性、生活性社会服务组织为补充,双生源、扶贫“微工厂”、劳务公司等经济组织为支撑的组织体系,实现组织、功能、服务全覆盖。


  阵地联建。整合县、镇两级政法综治、“工青妇”等部门资源,推进“新市民·追梦桥”服务中心、新街党群服务中心、新街居委会综治中心“三位一体”建设,实现阵地建设集中投入、阵地规划标准统一、阵地利用集约高效。


  工作联抓。“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实行“目标联定、载体联建、队伍联抓、资源联享、机制联创”,共建“感恩、致富、连心、平安、融合”“五桥”,共创“奋进、幸福、温暖、和谐、融合”的美好家园。积极引导安置点群众、青年、妇女参与安置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建立起8支特色志愿服务队伍,累计帮助搬迁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难题1000余个,帮扶搬迁群众创业就业增收300余人。


  “四建”健全“筑桥工程”构架


  建立“大管家”机制促“居安”。田坪镇安置点实行“镇干部包片、居委会干部包栋、楼栋长包户”的物管服务机制,以户为单位搜集整理安置点群众物管相关诉求,鼓励动员安置点群众成立业主委员会“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在此基础上,对公共设施维护等较重大问题,及时提交镇级研究处理,督促网格任务区保洁员履行维持公共环境清洁、安全员履行安全巡查职责,切实扮演好安置点“大管家”角色。


  建立“微治理”机制促“平安”。在深化网格化管理的基础上,田坪镇实施“十联户”抱团发展模式,划分“十联户”26个、推选联户长26名。同时,将安置点纳入智能平安小区建设,与新街居委会群防群治、镇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联动,形成现代化社区治理体系。近年来,田坪镇安置点无重大矛盾纠纷、无非法越级上访群众、无重大侵财性案件、无重大刑事案件发生,社会治安持续向好。


  建立“稳就业”机制促“业安”。田坪镇挂牌成立安置点劳务公司,统筹开展劳动力统计、技能培训、劳务派遣、就业咨询等服务,实现安置点群众就业有计划、有组织、有培训、有推荐、有保障。同时,用好景区旅游服务行业、扶贫“微工厂”、周边企业、政府公益性岗位“四大平台”,让更多安置点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创业。目前,田坪镇安置点共有劳动力694人,已通过劳务派遣、推荐就业等方式实现外出务工404人、就近就业创业290人。


  建立“全陪护”机制促“身安”。田坪镇实施“乐伴工程”,实现“乐有所引”,借力“文化种子”工程,组建文体活动“乐淘淘”志愿服务队。实施“童伴计划”,实现“幼有所护”,在党群服务中心开设“四点半课堂”,聘请大学生志愿者、春晖使者组建护苗“喜羊羊”志愿服务队,通过陪读书、陪益智游戏、陪习惯养成等提升儿童少年综合素质,切实解决留守儿童管护难题,护航安置点儿童健康成长。实施“游伴工程”,实现“游有前导”,组建“乐活族”志愿服务队,为安置点群众提供风情园(乡愁馆)免费导游服务。同时,义务帮助有外出旅游意愿的老年群众提供信息咨询、网络购票、联系旅行社等服务,确保群众游得顺意舒心。实施“圆梦工程”,实现“梦有所圆”,组建“及时雨”志愿服务队,提前掌握安置点录取大学生信息,协调对接“金秋助学”“玉露计划”等助学圆梦活动,圆安置点贫困学子“大学梦”。同时,及时收集搬迁点群众的“微心愿”,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向社会各界发起“微心愿”认领活动,目前已帮助群众达成“微心愿”300余个。


  “五融”催化“筑桥工程”效应


  融入感恩教育聚民心。田坪镇通过外引专家讲座、宣讲团等宣讲党心、党恩实施感化教育,内联道德模范、励志典型人物等先进模范人物讲好身边人、身边事,凝聚起“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磅礴正能量。


  融入价值追求聚合力。在群众活动集中的九阳广场打造核心价值观载体,通过爱岗、敬业、奉献标兵示范带动,志愿文化浸染等方式,让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在安置点蔚然成风。


  融入市民意识育新风。通过健全完善村规民约,引导安置点群众摒弃陈规陋习;通过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带动群众潜移默化转变提升;通过吸引省内外游客到田坪旅游,带动群众逐步养成新市民意识,不断培育新风气、新风尚。


  融入家教家风铸和谐。开展“四和谐”(即和谐家庭、和谐邻里、和谐楼栋、和谐小区)、“五最美”(即最美志愿者、最美党员、最美热心人、最美保洁员、最美楼栋长)、“六示范”(即环境卫生示范户、勤劳示范户、移风易俗示范户、家风家训示范户、创业示范户、幸福家庭示范户)评选活动,倡导形成好家教、好家风。目前,已评选出“平安家庭”36户、“文明家庭”36户。


  融入乡土特色兴文化。依托风情园景区、乡愁馆、箫笛展示馆、油茶展示厅、不散的乡场等地理人文载体,经常性组织搬迁安置群众免费参观游览,直观感受侗族独具魅力的文化魅力,让搬迁群众“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同时,探索建立“微田园”惠民模式,由镇政府征收40亩土地,划分为127个地块,采取抽签方式获得土地使用权,自主根据需求进行管理耕种,既解决了搬迁群众“菜篮子”问题,又在接续传承农耕文化过程中多了一份归属感。


  “六变”彰显“筑桥工程”红利


  环境变美了。随着安置点周边配套的玉屏自治县第二人民医院、田坪第二小学、第二幼儿园、活动广场等公共服务资源不断完善,市政“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深入实施,安置点越来越美了。


  业态变丰了。通过大力发展乡村康养旅游、田坪风情园4A级景区,安置点周边餐饮服务、商贸服务、酒店服务、景区服务等三产业态不断丰富。


  收入变多了。通过景区服务型经济带动、科特林水泥等工业经济拉动、扶贫“微工厂”和锦超服饰等33家企业推动,安置点群众就业的岗位越来越多、“荷包”越来越鼓了。


  素质变高了。通过改变居住生活环境,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不断培养新市民意识,弘扬核心价值观,安置点群众的素质逐步提高了。


  精神变样了。通过持续不断开展感恩教育,前后生产生活条件对比,“一步住上好房子、快步过上好日子”,安置点群众“感党恩、思奋进、争先进”的心气更足了,焕发出昂扬向上的精气神。


  风气变好了。随着“筑桥工程”深入实施,安置点群众争当新市民典型的意识越来越强烈,邻里、社会更加和谐平安,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现代社区治理模式雏形初显。



编辑 牟岚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