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生活网 > 地方动态>毕节市 > 正文

毕节市公共法律服务“622工程”便民利民

来源: 法制生活报 2022年07月05日

  近年来,为进一步推动法治毕节示范创建,认真贯彻法治惠民服务走前列、作示范工作要求,持续优化提升公共法律服务便民利民工作水平,毕节市以群众公共法律服务需求为导向,以最大限度便民利民为核心,在全市公共法律服务工作中探索实施“优化6个服务,夯实2个平台,抓牢2项重点”的“622工程”,着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有效提升人民群众对公共法律服务的知晓率和满意度。


  全面优化6个服务机制


  “现在办理业务不用多头跑,政务服务大厅提供的是一条龙服务,太方便了!”居民陈先生感叹:“以前换驾照要先去医院体检,等拿到体检报告后再去交警部门申请办理,需要几头跑,很费时费力。此次我来办理驾驶证期满换领业务,在引导员的指引帮助下,不到十分钟就完成了业务办理。”在毕节市政务服务大厅,陈先生感慨地说。


  “‘622工程’是指全面优化公开公示、台账管理、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服务承诺、质量评价6个便民服务机制;夯实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和网络2个平台;抓牢助力乡村振兴和诉源治理2项重点。”毕节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说。


  工作中,毕节市施行公开公示全面化,规范程序优化服务;台账管理精细化,分析运用优化服务;首问负责规范化,强化责任优化服务;一次性告知清晰化,提升效率优化服务;服务承诺务实化,改进作风优化服务;质量评价严谨化,强化监督优化服务。其中,在公开公示全面化工作上,毕节市通过公示栏、微信公众号、网站等方式,对平台和机构服务范围、服务人员、在岗情况、服务流程、办事指南、联系方式、收费依据、司法鉴定机构的查询方式、投诉举报方式等内容进行公开公示,方便群众选择服务方式;在首问负责规范化工作上,毕节市各公共法律服务机构进一步规范首问负责制,落实“首问必接、首问必答、首问必导、礼貌热情”的工作要求,对来访(来电)者提出的咨询、投诉或业务办理等问题,无论是否属于本机构范围的事情,首先受到询问的人员要负责指引、介绍或答疑,能当场处理的,当场解决,不能当场处理或不属于职责范围内的,向对方说明原因,同时将来访者指引到相关部门办理。


  在一次性告知方面,毕节市各公共法律服务机构结合公示公开的办事指南,根据群众前来咨询和申请办理的事项整理提供资料一次性告知清单,不让服务对象多跑路;在服务承诺务实化方面,毕节市各公共法律服务机构强化对工作人员作风纪律的培训和监督,执行更加务实、主动、有效的服务承诺制度,在规范服务、高效服务、廉洁服务、预约服务、延时服务、上门服务等方面通过公示公开方式进行承诺。工作人员积极履行服务承诺,提高工作效率,做到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对服务对象拟办事项符合规定、手续齐全的,当场办理。结合服务对象预约等实际情况,需要通过加班延时办结的提供延时服务;对服务对象确有实际困难不能到场办理的公证、司法鉴定等事项,符合上门办理条件的,工作人员上门提供服务。


  夯实2个平台


  工作中,毕节市夯实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建设;夯实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平台建设。在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建设上,毕节市巩固县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设,同时强化乡级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建设,以及进一步完善村级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建设。在夯实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平台建设上,毕节市一方面加快建成智能化服务网络,另一方面提升网络平台服务质效。


  其中,毕节市大力发展“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推动具备条件的服务事项实行网上受理、网上办理、网上反馈、实时查询,加强互联网公证服务应用。推进法律援助信息管理系统全面应用,实现法律援助申请、受理、审核、指派、结案、归档网上一体化,切实便利人民群众,为基层工作人员减负。


  抓牢2项重点


  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方面,毕节市深入开展“乡村振兴、法治同行”活动,通过相关工作为乡村群众提供及时便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同时,着力保障困难群众获得优质法律援助;推动公证和司法鉴定服务向基层延伸。在助力诉源治理工作上,毕节市进一步健全人民调解网络。


  期间,毕节市进一步推进公证机构预防化解纠纷领域改革。其中,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集中时间、集中力量排查化解一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矛盾纠纷;鼓励公证机构积极探索公证参与司法辅助事务,在法院调解、取证、送达、保全、执行等环节提供公证法律服务,充分发挥公证制度诉前引导、调解纠纷的作用,着力推动诉源治理。


记者 黄祖祥
编辑 牟岚

图片新闻